伤痕

作品数:5042被引量:1154H指数:1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袁智忠何言宏王琼刘杨傅云霞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殖民统治的伤痕:吕正惠对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研究
《海峡人文学刊》2025年第1期122-128,160,共8页吴明宗 
2024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浙籍台湾散文作家研究”(Y202457269)。
吕正惠对于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以直面历史的姿态,揭示了殖民统治下存在于台湾作家创作活动中的“伤痕”。面对岛内存在的以漠视“伤痕”及扭曲历史为代价的相关论述,吕正惠在其研究中借由对大量历史材料的爬梳与再现,通过历史化、语...
关键词:吕正惠 台湾文学 日据时期 伤痕 
最美的墙裙
《新班主任》2025年第3期60-61,共2页王玉松 
墙裙是墙面下部保护墙面免受污损的部分。如果墙裙损坏了,看着会不舒服,一定要修补上。可是,再怎样补,颜色也不一样,补的地方不是颜色深了,就是颜色浅了,所以我们只能尽力保护墙裙不受损害。那时,我们班为了保护墙裙,所有的桌子都距离...
关键词:伤痕累累 语文课 墙面 颜色 读课文 墙裙 
多智龙的生存智慧(下)
《我们爱科学》2025年第3期43-45,共3页蔡沁 
尾锤用于内斗?甲龙类恐龙尾巴上的巨大尾锤,曾被很多人视为抵御掠食者的武器。然而,2021年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尾锤可能是甲龙类恐龙专门用来“内斗”的。古生物学家在一只多智龙的臀部和尾巴上发现了愈合后的伤痕,这些伤痕集中在背部...
关键词:生存智慧 左右不对称 古生物学家 尾锤 甲龙类 恐龙 伤痕 
伤痕书写与身份认同:现实题材话题剧的青年形象建构
《视听》2025年第3期61-65,共5页曹歆妍 
在以犯罪、都市、青年为热词构建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多以对强权的批判性书写和对权力抱持的模糊性态度,共同组成近年来难以忽视的热议剧群。《不完美受害人》等现实题材话题剧以热点事件为依托,尝试在拟像化的权力场域中关注受害者内...
关键词:现实题材话题剧 青年形象 镜语表达 
对困境说一声“太好了”
《中学生博览》2025年第1期76-77,共2页淡淡 
对困境说一声“太好了”倾诉:一只受伤的小鸟我是一只受伤的小小鸟,一只被自己啄得伤痕累累的鸟,请你“救救”我。我原本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孩子,家长、老师宠爱,同学羡慕。可是因为中考发挥失常,我没有考上重点班。妈妈走后门把我送进了...
关键词:重点班 老师 伤痕累累 期末考试 中考 自暴自弃 自卑心 困境 
朵云印评
《书法》2025年第1期137-137,共1页薛元明 
有所思,宁永辉(山西)。朱白文对比来看,说明作者有一定的想法,而且能够将个人的“巧思”落到实处,主要是功力所限,有些不能尽如人意,有些则需要时间的积淀,比如笔画的力度,因而假以时日,必将有所改变,有所收获。边栏厚重,与印文形成粗...
关键词:伤痕累累 假以时日 边栏 
当乡村少女遭遇都市文明--论《哦,香雪》中的欲望书写兼及沈从文
《当代作家评论》2024年第6期82-91,共10页吴卓颖 刘泰然 
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图关系视域下的沈从文研究”(21BZW126)研究成果。
铁凝的《哦,香雪》从1982年创作到现在,因其敏锐把握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历史转型期的集体想象,并将其外化为一种近乎完美的表现形式,甫一出场就走上了经典化的道路。最初,读者和评论者从这个作品中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伤痕文学”“...
关键词:《哦 香雪》 都市文明 反思文学 性气质 欲望书写 伤痕文学 集体想象 铁凝 
赤山忠魂
《铁军》2024年第12期40-42,共3页朱峰 钱兆南 
1943年11月12日,天空乌云密布,雷声在头顶炸响,一对被五花大绑的中年男女,拖着沉重的镣铐,一前一后走在南京江宁湖熟城岗头的街巷里。男子一条腿断了,伤痕累累的脚在地上拖着。女子满脸血污,边走边喃喃自语:“小圆子,我的小圆子……”...
关键词:乌云密布 伤痕累累 南京江宁 圆子 
镜像中的新一代——伤痕文学与新时期青年的主体建构策略
《中国文学研究》2024年第4期150-157,共8页谭雪晴 
“伤痕文学”独特的新颖之处在于,它为新时期初的青年提供了有效的主体建构策略。“伤痕文学”在以情感宣泄的方式重建新时期情感共同体的同时,将政治身份存疑的青年一代讲述进历史的正轨。在“伤痕文学”中,青年群体与上一代形成了“...
关键词:伤痕文学 新时期 青年 时代主体 
“文学生态史”的开端——关于王尧《“新时期文学”口述史》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4年第6期21-23,共3页王德威 
王尧教授《“新时期文学”口述史》(下文简称《口述史》)的发想始于1990年代末,2002年展开访谈,历经二十年终于大功告成。这本口述史回溯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文学界的起承转合。从“伤痕文学”到“人文精神大辩论”,从“拨乱反正”...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 王尧 起承转合 文学生态 伤痕文学 口述史 重写文学史 文代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