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泰然

作品数:48被引量:5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中国艺术反现代性图像观看美学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船山学刊》《天府新论》《湖州师范学院学报》《中州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当乡村少女遭遇都市文明--论《哦,香雪》中的欲望书写兼及沈从文
《当代作家评论》2024年第6期82-91,共10页吴卓颖 刘泰然 
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图关系视域下的沈从文研究”(21BZW126)研究成果。
铁凝的《哦,香雪》从1982年创作到现在,因其敏锐把握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历史转型期的集体想象,并将其外化为一种近乎完美的表现形式,甫一出场就走上了经典化的道路。最初,读者和评论者从这个作品中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伤痕文学”“...
关键词:《哦 香雪》 都市文明 反思文学 性气质 欲望书写 伤痕文学 集体想象 铁凝 
战时语境中的风景美学——论沈从文《虹桥》中的风景话语与艺教观念
《民族文学研究》2024年第3期31-41,共11页陈雪 刘泰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图关系视域下的沈从文研究”(项目编号:21BZW126)阶段性成果。
沈从文的《虹桥》在战时语境中探讨风景的表征问题,作品通过奇景对主人公的启示与“自然”的再教育来打破现代艺术教育造成的区隔与遮蔽,隐含着对蔡元培、徐悲鸿等人的写实主义艺教模式的批评。无论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放弃绘画而选择民俗...
关键词:厂风景话语 艺教观念 《虹桥》 沈从文 
万物平等与历史呈现:黄永玉小说叙事中的“冗余物”--以《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为中心的讨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72-85,共14页刘泰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BZW126)。
黄永玉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并非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心血来潮的作品,而是倾注了几十年持续的热情,是反复思考、斟酌的产物,体现了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创作理念。黄永玉延续了沈从文关于文学与历史关系的思考,通过“关注次要的东西”,以...
关键词:黄永玉 小说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历史 “冗余物” 
工艺美术情境与写作的重新定位——论沈从文《虹桥》中的风景表征问题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4年第1期290-304,共15页陈雪 刘泰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图关系视域下的沈从文研究”(21BZW126);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沈从文全集》的文学图像学研究”(19YBA2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沈从文的《虹桥》主要取材于三位国立艺专高才生夏明、李霖灿、李晨岚在1939-1943年的一系列西南滇藏边地旅行。特别是李霖灿将边地考察时的所见所闻以书信形式随时报告给沈从文,激发了沈从文创作《虹桥》的灵感。作品中的四位主人公夏...
关键词:沈从文创作 《虹桥》 李霖灿 国立艺专 工艺美术 重新定位 李晨 断虹 
中国与世界:从比较文学到世界文学——张隆溪先生访谈录被引量:2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15-27,共13页张隆溪 刘泰然 
东西方的比较已经有很好的条件和机会,而能否把握住这些条件和机会,需要我们做很大的努力。比较文学的研究是开放的,也有自己的独立性,它的特点就是以不同语言的文学比较为中心的文学研究,要有具体的文本作为证据,要从细节出发,不要空...
关键词: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共通性 中国立场 对话 
看的方式:历史化、技术化与中国艺术经验被引量:5
《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4期39-48,共10页刘泰然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如画意识研究”[项目编号:18XZX018];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如画意识下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项目编号:18YBA355]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提出了'感官的历史化'问题,指出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性特征在于人能够以他们的技术,预见到某种不是被自然给定的且终将能够被人创造出来的将来之物。但在此涉及到的技术与身体、技术与劳动、技术与人的感知方式的关系诸问题仍...
关键词:马克思 看的方式 感官的历史化 感官的技术化 中国艺术经验 
如画:中国古代视觉图式的历史变迁被引量:4
《中国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21-27,共7页刘泰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如画意识研究"(18XZX018)
"如画"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历史地发展起来的,并且经历了几个阶段的重要转型。"如画"的概念在六朝之前都是指从工艺性花纹的角度来把握自然,对自然之美的感知是笼统和抽象的。在唐代,"如画"意味着从某种宽泛的"画意"的角度来观照自然。...
关键词:如画 视觉图式 历史变迁 中国画 
观看的三个层次:论中国艺术中的“图式”化感知
《中国美术研究》2018年第3期89-92,共4页刘泰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7ZDA272)阶段性成果
"图式"化的感知是一种文化语法对我们感知的中介化的结果。以中国古代艺术经验的分析为个案,"图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作为元语言的图式;2.作为公式和语法的图式;3.作为具体绘画作品的图式。相对于前两种图式而言,第三种图式更具...
关键词:中国艺术 图式 看的方式 仰观俯察 游目 
连续性的“文”的观念下的中国古代语-图关系的形构被引量:1
《天府新论》2018年第4期139-150,共12页刘泰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7ZDA272)阶段性成果
中国古代的"文"的传统建立在一种连续性的"文"的观念基础之上,表现为自然与人文、文字与图像之间的一体性,也体现为这种整体性的"文"的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连续性的"文"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的语-图关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
关键词:“文”语-图关系 图像逻辑 中国古代 归化 
“文字不如绘画”:直感经验与视觉成规——论《湘行书简》《湘行散记》中的语-图关系
《文艺理论研究》2018年第3期179-192,共14页刘泰然 
关于图像与文字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媒介意识贯穿于《湘行书简》和《湘行散记》两部作品的始终。对于沈从文而言,文字的遮蔽性更大于绘画,而绘画相对于他的直感经验而言,也是无力的。无论对于文字还是对于绘画,沈从文都是不得已而用之。...
关键词:沈从文 直感经验 视觉成规 语-图关系 “如画”意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