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

作品数:1854被引量:1002H指数:1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国恩宋剑华王桂妹郑国栋谢稚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铃木三重吉“金鱼”与鲁迅“伤逝”的材源——兼论鲁迅创作与1923年前周作人译文的关系被引量:4
《中国比较文学》2023年第2期109-128,共20页古大勇 
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鲁迅在台港澳暨海外华人文化圈的接受研究”(编号:22FZWB098)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首次提出,日本作家铃木三重吉的“金鱼”是鲁迅“伤逝”创作的部分材源和灵感触发点之一。“金鱼”由周作人翻译成中文,收入周氏兄弟合译出版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伤逝”和“金鱼”在基本故事情节、叙事模式、叙事视角、抒情风...
关键词:鲁迅 铃木三重吉 “伤逝” “金鱼” 周作人译文 
论鲁迅小说《伤逝》图像与文本的互动关系——以裘沙、王伟君黑白插图为例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62-66,共5页张鑫鑫 卢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鲁迅回忆录整理与‘鲁迅’形象的建构研究”(编号:20BZW182)的阶段性成果.
小说插图以其直观性诉诸视觉,推动了经典文本的图像阐释。裘沙、王伟君伉俪为《鲁迅之世界全集》所绘《伤逝》的黑白插图与小说文本产生互动,具体表现为人物形象的视觉重塑、典型环境的画面营构以及情节发展的图像孕育。画家从美术视域...
关键词:鲁迅 《伤逝》 图像阐释 作品插图 
鲁迅《伤逝》与老舍《微神》比较研究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70-75,共6页李玉明 魏健飞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鲁迅与中国近代个体的‘产生’”(15BZW131)。
《伤逝》和《微神》是鲁迅和老舍两位文学大师一生所著的唯一的爱情题材的小说。两部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作者面向自我的创作,在幽深复杂的创作心理之下,潜藏着两位作家各自情感生活的波光云影。创作心理的差异又带来了对于同一题材在叙...
关键词:《伤逝》 《微神》 爱情 叙事视角 启蒙 
鲁迅小说《伤逝》中的三重空间与性别反讽被引量:2
《鲁迅研究月刊》2021年第7期14-20,23,共8页刘红英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海外华文文学批评理论反思与重构研究(20BZW153)阶段性成果。
空间研究的兴起,为更多经典作品增加了新的阐释向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作,《伤逝》意蕴丰富而复杂、情绪纷繁。既往研究从现实经济、启蒙视角、现代性、女性意识、空间视角、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加以分析,成果卓著。然而,因其文本...
关键词:三重空间 《伤逝》 反讽意味 启蒙视角 空间意象 文化视域 性别特征 延展性 
跨进“新生”的“第一步”——重读《伤逝》被引量:1
《东岳论丛》2021年第7期51-57,共7页张一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鲁迅的文化选择对百年中国新文学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9ZDA267)阶段性成果。
从涓生的角度展开论述,《伤逝》通过对与子君爱情悲剧的记录,涓生完成了跨进"新的生路"的自我整理。其中既包括对爱的不同层次的辨析,也贯彻着借助作为"希望"的他者来获取奋斗方向,以走出空虚的思维方式。《伤逝》体现出涓生执着于追求...
关键词:《伤逝》 鲁迅 “新生” 虚无主义 
电影《爱之牺牲》考:兼论鲁迅的《伤逝》——以电影放映广告为路径被引量:1
《上海鲁迅研究》2021年第2期213-230,共18页石珠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百年中国书话文献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19AZW018)的阶段性成果
一、1925年1月1日鲁迅日记中的观影记录查鲁迅1925年1月1日日记:"一月一日晴。午伏园邀午餐于华英饭店,有俞小姐姊妹、许小姐及钦文,共七人。下午往中天看电影,至晚归。"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注释是:"所观电影为《爱...
关键词:《鲁迅全集》 《伤逝》 鲁迅日记 中国电影出版社 论鲁迅 电影放映 《爱的牺牲》 资料汇编 
探索现代题材的“现代”表达--从三部戏看新时期昆剧现代戏的求新路径被引量:1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19-23,共5页周飞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江苏卷)”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9ZD05)。
昆剧现代戏上演数量较少,成功的剧目也不多。新世纪以来,有三部现代戏值得一提:2002年上海昆剧院的《伤逝》、2011年北方昆剧剧院的《陶然情》和2019年江苏省昆剧院的《梅兰芳·当年梅郎》。从三部剧目可圈可点之处谈起,并从中寻找昆剧...
关键词:昆剧现代戏 《伤逝》 《陶然情》 《梅兰芳·当年梅郎》 
“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鲁迅《伤逝》的创作心理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82-89,共8页张龙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意识的重建--鲁迅与近代个体的‘产生’”(15BZW131)的阶段性成果。
《伤逝》的情感表现极为浓烈深切,不仅在鲁迅小说中显得颇为奇异,即便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也因而显得有些“另类”而十分引人注目。造成《伤逝》这一特殊风貌的内在原因应归结到鲁迅深微复杂的创作心理。《伤逝》在很大程度上是鲁迅面向...
关键词:鲁迅 《伤逝》 创作心理 自我 艺术化 精神仪式 
《子君走后的日记》:《伤逝》的互文式书写
《华夏文化论坛》2019年第1期97-103,共7页王桂妹 李昫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百年’五四文学’阐释史”(项目编号:15BZW127)
《子君走后的日记》是李素刺于1931年刊载在《现代学生》杂志的一篇日记体小说,与鲁迅的作品《伤逝》形成互动式文本。小说以子君为第一人称视角,补充了涓生对子君记忆的断点与空白,既延续《伤逝》的小说内容,又与鲁迅的小说内涵构成反...
关键词:《伤逝》 《子君走后的日记》 互文 
小剧场豫剧《伤逝》对小说的转换被引量:4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10期89-99,共11页李红艳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新时期河南剧作家群研究>(批准号:14BB018)阶段性成果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也是一部意蕴丰厚、风格凄婉的小说,更是不少艺术门类作为题材源的一部小说。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从形式探寻,表达转换,作品气质及叙述基调等三个方面,对小剧场豫剧《伤逝》从文学到戏剧的转换做了条...
关键词:文学改编 形式探寻 戏剧转化 风格保持 《伤逝》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