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声字

作品数:67被引量:183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双庆张洁黄尚军邢向东丁启阵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语言研究集刊》《开心(老年)》《上海翻译(中英文)》《初中生辅导》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古上声字研究的又一力作——评《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研究》
《汉字文化》2024年第1期191-193,共3页叶祖贵 
《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研究》是一部研究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演变情况的专著。文章对该著作的主要内容、价值、特点及不足之处作了简单评述。
关键词:中古上声字 现代汉语方言 书评 
正确的标调是什么
《小学语文教师》2018年第4期72-72,共1页杜永道 
杜老师: 在小升初总复习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用“\”画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其中“侮辱”一词中标准答案将“wu”的读音画去了,虽然我们都知道,在上声的变调中,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变得近似阳平,
关键词:标调 标准答案 上声字 总复习 读音 试卷 老师 
赣语昌都片方言中古上声字今读类型及演变特点
《龙岩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20-25,共6页卢继芳 李军 徐采霞 刘小川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5年)规划项目"语言学视角下赣西北客家文化特征及变迁研究"(15YY07);南昌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赣方言声调演变特征"(Z02541)
通过对赣语昌都片167个方言点调查,发现昌都片赣语中古上声演变类型共有4类:浊上归去型、浊上(浊去)归阴平型、阳上型、清上送气分调型。赣西北武宁县方言共时差异呈现出昌都片赣语古浊上字今读发展轨迹及演变特点。昌都片赣语全浊上归...
关键词:赣语 昌都片 上声 语音史 音韵学 
入、上声字在词中的应用
《开心(老年)》2017年第2期27-27,共1页讴阳 
入声字在宋朝已经开始发生改变,即朝着“入派三声”的方向转化。《词林正韵·发凡》中有所论及,叫“入作三声”,词人多有传用。
关键词:上声字 应用 入声字 
桂北平话、湘南土话、粤北土话古上声字的今读
《语言研究集刊》2015年第2期232-249,358-359,共20页赵媛 
文章讨论了桂北平话、湘南土话、粤北土话古上声字的主要今读,并对主要今读进行了相关分析,认为这三个地区的古上声字既有外方言影响下的接触演变,又有自身演变。浊上今读阴平,全浊上今读阳去(或去声),次浊上(多为书面语字)今读阴上(或...
关键词:平话 土话 古上声 今读 
实验室语句中上声字时长的变化规律
《青年时代》2014年第16期38-40,共3页陈雅璐 
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以及轻声字调。上声为其中唯一的曲折调,在不同语境下有着复杂多变的语音表现形式:有时由于连读变调,声调特征发生改变,有时与不同声调相邻,上声字的音高和时长发生变化。本文侧重探讨...
关键词:上声 韵律词 相对时长 
江西信丰铁石口客家方言古浊上字今读的类型与层次被引量:1
《方言》2014年第2期137-145,共9页张倩 
2012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方言语音与语法";2011年中山大学重大项目培育项目"海内外客家方言;客家族群与客家文化的综合比较研究"(1109159);2010年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客家方言的界定;划分及相关问题研究"(10JDXM74001)
信丰县铁石口客家方言古浊声母上声字的今读比较复杂,通过分析以及与周边乡镇方言的比较,我们认为今读上声和阴平是白读层,今读阳去是文读层,古次浊上字今读阴去是小称变调。
关键词:信丰客家方言 古浊声母上声字 演变类型 层次 
桂北平话古上声字的今读被引量:5
《方言》2013年第4期324-331,共8页覃远雄 
本文讨论了桂北平话古上声字方言自身演变的今读和方言间接触演变的今读,并与周边方言作了比较,认为桂北平话第②类与湘南、粤北部分土话及湘语、赣语同属古上声字没有经历清浊分调的类型。
关键词:桂北平话 古上声字 今读音 
现代普通话中“m、n、I、r”上声字的古音溯源
《北方文学(下)》2013年第6期157-158,共2页侯苏娟 
声调是一个音节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古代的四声和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有很强的对应关系,但是这种对应规律不是绝对的,是有例外情况的。本文通过普通话中“m、n、I、r”上声字的溯源来说明这种规律的不绝对性,从而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
关键词:次浊 上声 声调 
元杂剧四大家现存散曲所见“清入作上”
《古汉语研究》2011年第2期48-52,96,共5页黎新第 
借助元曲句末二字回避上上、去去的特点,可以方便地观察到,在元杂剧四大家、即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四人的现存散曲中,正如《中原音韵》所归纳的那样,清入声字读作上声字。
关键词:散曲 入声字 上声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