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

作品数:15742被引量:5036H指数:2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郑晓江任俊圣何仁富靳凤林邵璐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接受语境下经典作家传奇——从萧红的《生死场》谈起被引量:7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3期193-202,208,共10页王金茹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B238)
萧红及其作品的接受历史充满喧嚣与歧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算是一个异数。对于作家萧红来说,她在接受主体(读者)那里所产生的反响,与其作品的接受效果并非完全相同。接受萧红先于接受《生死场》,是萧红接受史所呈现出的一个突出特...
关键词:萧红 《生死场》 接受史 文本传播 经典 经典化 
萧红研究起点辨正
《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4期256-260,共5页王金茹 王学谦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B238);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B152)
现有的萧红研究,几乎都把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和胡风《〈生死场〉读后记》作为萧红研究的开端,这似乎有待商榷。鲁迅、胡风虽然影响深远,但是从文学史的角度考察,萧红研究的真正起点却是1933年《跋涉》出版之后——金剑啸刊登于...
关键词:萧红研究 《跋涉》 《生死场》 鲁迅 金剑啸 萧军 《大同报》 
没有《跋涉》,何来《生死场》——从萧红两部作品的研究与接受谈起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53-56,共4页王金茹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B238);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B152)
萧红的《跋涉》和《生死场》分别写于1933年和1934年,从创作时间看,两部作品具有极大的关联性,但在萧红研究与接受史上,明显体现出《生死场》遮蔽了《跋涉》。没有《跋涉》,怎能有《生死场》?《跋涉》是《生死场》的序曲,更是奠基。学...
关键词:《跋涉》 《生死场》 批评 接受 
突围 契合 游离——话剧《生死场》再阐释
《戏剧文学》2017年第6期113-117,共5页郑春凤 李解 
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016B276)系列论文之一
田沁鑫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学修养的编剧、导演,她对经典文学名著的改编情有独钟,曾先后把萧红的《生死场》、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李碧华的《青蛇》、老舍的《四世同堂》搬上话剧舞台。
关键词:《生死场》 话剧舞台 《红玫瑰与白玫瑰》 阐释 契合 突围 《四世同堂》 文学修养 
关于死亡的女性书写——《生死场》与《生死十日谈》比较研究被引量:1
《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2期162-166,共5页王艳丽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B89);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148号)
萧红的《生死场》与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是相隔近百年东北女作家表现东北乡村生死主题的两部小说。两部小说的异同展现出东北农村近百年所经历的社会历史变革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境遇和精神世界的变化;而在文本中体现出的女作家对国家...
关键词:《生死场》 《生死十日谈》 死亡 萧红 孙惠芬 
从夏目漱石的《心》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芒种(下半月)》2015年第4期83-84,共2页徐洪杰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外语研究专项1)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wy46)
近年来,在中国学术界,对日本文学作品的研究越来越多,通过研究日本的文学作品,来更好地剖析日本人,来深入地解析日本社会。本文以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品《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部作品的写作背景、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死亡等方面的分...
关键词:《心》 生死观 自杀 美意识 
晚唐诗人李贺的生死观——兼论唐代诗人对生与死的理解与诠释被引量:1
《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第7期62-65,共4页沈文凡 赵丹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BZAW022);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06027);吉林大学"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项目(JPK2004001)
诗人李贺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病痛和政途失意造成心理的阴霾在其诗歌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诗风的急剧转变也是畏惧死亡的某种心理折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构建,在美好的仙境中寄托超脱凡世的追求,体现了李贺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儒家中庸生...
关键词:生死观 生命意义 精神世界 李贺 唐代诗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