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

作品数:952被引量:488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龙红李绍彬王玲娟张景科任伟中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敦煌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重庆荣昌刘家庙新见南宋十圣观音窟初考
《敦煌研究》2024年第1期73-82,共10页邓新航 龙红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巴蜀石窟艺术编年与研究”(23EF226);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巴蜀石窟飞天艺术研究”(2020YBYS184)。
重庆荣昌刘家庙十圣观音窟是目前所见大足地区以外同类题材的唯一一窟。此窟雕凿于南宋绍兴年间,其造像粉本虽源自巴蜀地区宋代石窟艺术的中心——大足,但也并非完全模仿,而是加入了荣昌当地工匠的个性理解和设计创造。川东大足、荣昌...
关键词:重庆荣昌 刘家庙石窟 南宋时期 十圣观音 大足石刻 
心自大足 仰望敦煌——努力开创大足石刻保护利用工作新局面被引量:1
《敦煌研究》2020年第6期11-12,共2页黎方银 
对于敦煌,我们深怀崇敬之情。记得我第一次到敦煌,是在1983年,当时随四川省文化厅组织的一个石窟考察组,在敦煌莫高窟学习考察了四天,印象极其深刻。其后,我们院的很多人都抱着取经的态度,前往敦煌学习,把敦煌当作了心中的圣地。而在最...
关键词:大足石刻 敦煌研究院 四川省文化厅 敦煌莫高窟 月牙泉 鸣沙山 石窟 学习考察 
大足石刻宋代两组取经图简说被引量:4
《敦煌研究》2015年第6期68-74,共7页李小强 姚淇琳 
大足石刻有两组宋代取经图,分别位于北山石窟和妙高山石窟。从两组造像题材和毫光来看,与多数取经图在图像表现上具有相似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特点。两组造像表现唐代高僧玄奘取经的场景,对于了解取经图在石窟中的流变、《西游记》成书之...
关键词:大足石刻 取经图 玄奘 罗汉 
ZB-WB-S砂岩加固材料的性质表征和加固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敦煌研究》2013年第1期7-12,125,共6页苏伯民 孙秀娟 张化冰 尹建军 蒋德强 
国家973课题"已用典型保护材料与工艺的功能及失效规律研究"(2012CB720902)
本文采用为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风化砂岩的加固保护而专门研制的ZB-WB-S风化砂岩加固材料和采自大足石刻岩体未风化砂岩试块为对象,选用多种材料表征方法分析了加固材料的固含量、黏度、表面张力、分子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并应用傅里...
关键词:风化砂岩 大足石刻 加固材料 
大足北山石刻第254号造像题材探析--兼及大足五代十王造像的相关问题被引量:3
《敦煌研究》2011年第4期21-26,129,共6页李小强 雷雨(摄影) 李小强(摄影) 
本文对大足北山石刻第254号的初步分析,认为主尊像为阿弥陀佛、观音、地藏,侧壁造像为十王和判官,并认为该龛在题材上,具有浓厚的世俗化佛教色彩。其中的十王造像,对于探讨大足石刻同类题材的演变,尤其是五代时期,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的...
关键词:大足石刻 五代 十王 判官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初探被引量:1
《敦煌研究》2011年第4期27-30,共4页杨雄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足石刻宋代艺术研究>(08BF53)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刻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在全国石窟中仅此一龛。大足的十哲造像是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十哲造像,其历史与艺术价值至为珍贵。大足的孔子及十哲龛是与佛教、道教造像并列开凿的,具有宗教的意义。宋人信仰儒教是为...
关键词:孔子 十哲 造像 智慧神 
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60周年纪念会综述
《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131-134,共4页胡同庆 
关键词:国际学术研讨会 大足石刻 科学考察 重庆市 纪念会 中国 希尔顿酒店 
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第五届年会综述
《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182-184,共3页陈明光 黎方银 刘贤高 
关键词:人大 县委 中共 代表 政协 民政局 县政府 大足石刻 文物 《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分期述论被引量:4
《敦煌研究》1996年第3期64-75,184-185,共14页宋朗秋 
大足石刻分期述论宋朗秋ThePeriodizationoftheDazuGrottoCarvingsSongLangqiuTheartoftheDazustonecarvingsisprofoundlyreligio...
关键词:宝顶山 大足石窟 大足石刻 石刻造像 观音菩萨 大足县 绍兴 阿弥陀佛 前后蜀 观音像 
敦煌与五代两蜀文化被引量:11
《敦煌研究》1990年第2期102-108,121-122,共9页龙晦 
敦煌远处西北,四川位于西南,两地相距道路辽远,但是它们之间的交通很早便已开始。东晋张骏上书于朝,便是假道蜀中以达建康,甚至为了上表的畅通,不惜称藩干李雄;北凉沮渠萦逊僭位于河西,也常与益州刺电朱龄石相互报聘来往。
关键词:敦煌变文 金刚般若 西域 北凉 讲经文 汤用彤 敦煌文献 建康 道教 大足石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