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称代词

作品数:429被引量:715H指数:1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董娟娟张玉金赵宏朱迎春李丹蕊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世说新语》的两例“伊”说开去
《辞书研究》2025年第2期102-111,共10页鲁亚虹 
陈默、蒋宗许《“伊讵可以形色加人不”间诂》一文认为《世说新语》“伊讵可以形色加人不”(《方正》54)与“汝兄自不如伊”(《品藻》64)中的“伊”都是第二人称代词。文章对此提出商榷意见,认为这两例仍是第三人称代词。文章还指出:一...
关键词:世说新语  第三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 
女性代词“她”的前世今生
《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2025年第3期35-37,共3页韩冬阳 
铸新淘旧:“她”字新创造说起“她”字,不得不提起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他是使用“她”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第一人。1920年9月4日,赴英国留学的刘半农出于对祖国深情的爱,创作了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在这首诗中...
关键词:刘半农 第三人称代词 《教我如何不想她》 歌曲集 白话诗 前世今生 《新诗歌集》 赵元任 
从侗台语的平行例证看古汉语“夫”第三人称代词用法的来源——类别词系列研究之一
《古汉语研究》2024年第4期21-37,126,共18页何彦诚 李桂芳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民族语言形态句法类型学研究”(18ZDA29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历史语法视角下的桂北平话语法研究”(18BYY045)。
学界普遍认为,古汉语“夫”第三人称代词用法来源于指示代词。借鉴与汉语有悠久接触历史和诸多共同区域类型特征的侗台语以及苗瑶语等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平行现象,本文认为古汉语“夫”第三人称代词用法很可能来源于“成年男子”义名词...
关键词:类别词 第三人称代词 指示词 侗台语 苗瑶语 古汉语 
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2024年第11期94-95,共2页
刘半农创用女性代词“她”“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之一刘半农先生所创。当时,刘半农先鲁迅、钱玄同等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刘半农认为,白话文兴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时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倍增。
关键词:第三人称代词 《新青年》 刘半农 钱玄同 外国文学 白话文 新文化运动 文史 
上林西燕壮语第三人称代词研究被引量:1
《百色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74-85,共12页韦茏珍 
上林西燕壮语第三人称代词有两种类型,分别指人和物,并各有多种形式。指人的第三人称代词中,单数形式有ʔduːi⁵、ʔai¹、kwaːn¹、ta⁶、ʔbɯk⁷、pa²6种,使用情况受性别、年龄等条件限制;复数形式ti¹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不分性别。指物的...
关键词:壮语 第三人称代词 来源 语法特征 
新马华语第三人称代词历时发展调查与思考
《语言文字应用》2023年第3期107-120,共14页卢月丽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华语研究的理论与实践”(21FYYB055)的支持。
文章以中国早期国语(1919~1949年)和普通话为参照,考察新马华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历时变化。研究发现,新马早期华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与中国早期国语具有一致性,为早期华语来源于早期国语的推断提供了佐证。新马华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中国早期国语 新马华语 普通话 历时研究 
西北汉语里的第三人称代词及领属后缀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3年第1期32-50,共19页徐丹 
欧洲科学研究基金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ERC)提供的Horizon 2020 ERC-2019-AdG 883700-TRAM项目的资助
文章分析了两种现象:1.甘肃—青海地区汉语和非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繁杂的语音形式;2.西北地区某些汉语方言里“名词+第三人称领属后缀”的用法。甘青地区汉语里的第三人称代词除了“他”,还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来源于不同的非汉语言。非...
关键词:第三人称 西北地区 实体借贷 模式借贷 
早期新诗的价值取向与诗学意义——以《尝试集》中第三人称代词的运用为例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68-75,共8页王梦磊 苏永前 
早期新诗的创作,代表了大多数青年寻新求变的思想状态以及情感心理,其本身是内化于思想革命、社会改造的整体文化逻辑之中。胡适《尝试集》中运用第三人称代词表达的诗歌,将“白话新诗”从语言层面深入现实层面;从第三人称代词及其复数...
关键词:《尝试集》 人称代词 白话新诗 诗学内涵 
数据驱动的“V+他/它无指+X”构式研究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11-19,160,共10页于月 赵秋荣 
北京科技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本地化”;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人才素养的社会需求分析与培养模式探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开放课题“中外人文交流视域下中国经典海外传播与接受”(2022KFZD001)。
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它”的无指用法一直备受语言学界关注。既有研究从多个角度探究了“V+他/它无指+X”结构,但部分问题仍未完全厘清。本文在构式语法观照下,基于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对包含无指代词“他/它”的“V+他/它无指+X”...
关键词:构式 无指代词 V+他/它无指+X 第三人称代词 隐含复杂性 数据驱动 
英汉第三人称照应对比研究——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年第3期26-29,共4页邢瑞怡 
照应是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语言成分的关联点,也是语篇衔接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英汉翻译中,语篇或语义照应关系是译者的考虑重点。在传统上,人称有3种形式: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三人称代词是语篇层面上照应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第三人称代词 照应 前指 后指 《红楼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