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诗

作品数:132被引量:8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白杨郑慧如张松建罗振亚沈奇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逢甲大学武汉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世界华文文学论坛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抒情现代主义的延异——余光中、郑愁予、杨牧对新加坡诗坛的影响(下)被引量:1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0年第2期36-41,共6页 
本文以余光中(1928—2017)、郑愁予(1933—)、杨牧(1940—)为个案,透过翔实的文献述评和细致的文本分析,考察195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诗对新加坡作家的启发和影响,并且检讨这种跨国影响的两种后果。
关键词:台湾现代诗 新加坡 余光中 郑愁予 杨牧 
抒情现代主义的延异——余光中、郑愁予、杨牧对新加坡诗坛的影响(上)被引量:2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0年第1期44-52,共9页 
以余光中、郑愁予、杨牧为个案,透过翔实的文献述评和细致的文本分析,可以考察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现代诗对新加坡作家的启发和影响,并且检讨这种跨国影响的两种后果,进而在全球化后殖民的历史境遇中,重新思考现代主义的文化政治问...
关键词:台湾现代诗 新加坡 余光中 郑愁予 杨牧 
反思与弃绝:“保钓”前夜唐文标的现代诗创作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4年第4期32-36,共5页张晓婉 朱双一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第三世界’与台湾左翼文化的跨域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C094)阶段性成果之一
1970年爆发的"保钓"运动是唐文标思想转向左倾的关键事件,但是在"保钓"前夜,唐文标的现代诗创作中已然暗藏着对现代主义价值观念的疏离与反思。唐文标在前期的创作活动中逐渐产生对所谓的超越精神和抽象救赎的疑虑,其中更隐约可见现实...
关键词:唐文标 “保钓”运动 台湾现代诗 疏离与反思 
试谈两岸新诗的再革命——对台湾现代诗与大陆朦胧诗历史生成的整合研究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7年第3期70-73,共4页邓永明 
台湾现代诗与大陆朦胧诗同属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它们站在共同的艺术基础之上,积极地向西方借鉴,并在时代的推动下,应运而生。他们的诞生标志着两岸新诗再革命的勃兴。
关键词:台湾现代主义诗歌 大陆朦胧诗 艺术基础 外来影响 时代推动 
谈当代台湾文学中的乡愁诗——兼评焦桐的《大陆的台湾现代诗评论》被引量:3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年第4期3-6,共4页王宗法 
当代台湾文学中的乡愁之作,从小乡愁写到大乡愁乃至文化乡愁,在题材上比起传统之作有明显的拓展;与此同时,由怀乡思亲到渴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更把乡愁之作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这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得相当突出。
关键词:当代 台湾文学 乡愁诗 怀乡思亲 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 
从跨文化角度看台湾现代诗的精神取向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第2期56-60,共5页杜心源 
关键词:文学研究 台湾 现代诗 诗歌 精神取向 
遁入画廊的存在——覃子豪论被引量:1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年第4期43-46,共4页范静哗 
台湾新诗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派运动是台湾新诗艺术素质的一次繁荣.台湾新诗第一次从诗歌的创作实践到理论构建两方面进行了一次全面自觉的实验.在此运动中,覃子豪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的诗歌主张给台湾新诗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积极健...
关键词:向日葵 海洋诗 台湾现代诗 画廊 台湾现代派诗歌 疯人院 十五年期间 创作实践 理论构建 个体存在 
现代性:台湾诗歌艺术的阐释——评沈奇《台湾诗人散论》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年第1期76-78,共3页王德领 
对于台湾诗歌界有这么一种看法,即认为台湾现代诗歌在艺术上成就高一些,但就精神向度而言,则有“小而美”之嫌.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台湾诗歌的实际情况.沈奇的《台湾诗人散论》的面世,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认识台湾诗歌的窗口.
关键词:台湾诗歌 现代性 精神向度 现代汉诗 台湾现代诗 台湾诗坛 意识形态 现代诗歌 散论 诗歌艺术 
寂寞的“显学”——《台湾现代诗人散论》跋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7年第1期76-77,共2页沈奇 
细算起来,我因一时之缘而跻身于台湾诗学研究,竟已有五年了.这五年,虽然只断续研读了十几位台湾诗人的作品,写了不到20篇有关文章,编选出版了一部《台湾诗论精华》却几乎占用了这五年中的主要写作时间而难得旁顾.虽也在台湾诗界浪得一...
关键词:台湾现代诗 诗学研究 显学 大陆 散论 写作时间 写作计划 第三代诗歌 批评家们 20世纪 
文恺诗的超现实品格与实验精神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6年第4期17-20,共4页周可 
对于历史并不算太长的新加坡现代诗来说,60年代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一方面,中国新文学“为人生”的“载道”传统经过几十年“椰风蕉雨”的滋养,在新加坡的文学中已渐渐打下了牢固的根基,而另一方面,随着新加坡独立后社会文化转...
关键词:超现实 新加坡 台湾现代诗 西方现代主义 创新精神 传统价值观念 文学观念 中国新文学 “为人生” 诗学观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