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词

作品数:81被引量:3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康丽云尚继武杨丽朱立新周晴更多>>
相关机构:宜春学院西南大学新疆大学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辛弃疾农村词中精神家园的构建与破坏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31-39,共9页胡晨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ZW012)。
辛弃疾在农村词中构建了一个带有浓厚理想色彩的精神家园,体现了词人的“桃源情结”,用以安放英雄失意之心.辛弃疾农村词的创作心境及其主观色彩,与其重农思想的现实目的性不相符合,农村词和重农思想没有根本意义上的联系.农村词缺少反...
关键词:辛弃疾 农村词 桃源情结 精神家园 构建 破坏 
《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释读——兼谈稼轩农村词中的“模糊叙事”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21年第5期95-100,共6页孙学堂 
辛弃疾《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结韵“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二句,当今学者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堪称歧说纷纭。这些说法以生活情理为依据,各自补充了词中没有的一些细节,也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稍加修正。由这首词还...
关键词:《鹧鸪天》歧解 农村词 模糊叙事 生活情理 
文化比较视阈下看辛弃疾的自我救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年第11期73-76,共4页范萌 
文化人类学家们认为,对“他者”文化的阐释与悦纳是我们了解“自身”文化的最好途径。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一位“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的英雄豪杰,可惜他的一腔报国热血在悲剧的遭际后,只得倾注于“大声镗...
关键词:辛弃疾 约翰·克里斯托夫 自我救赎 农村词 
试论东坡不同时期的农村词——以《望江南》二首、《浣溪沙》两组为线索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0年第10期145-146,共2页金烨 
在词的发展史中,苏轼是第一个创作出成熟的农村词的词人,并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纵观其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词体创作,苏轼的农村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笔者以苏轼于密州所作《望江南》二首、徐州所作《浣溪沙》五首、黄州...
关键词:苏轼 农村词 望江南 浣溪沙 
试论苏辛农村词的创作差异被引量:1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58-63,110,共7页胡贤林 欧阳静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乾嘉汉学视域中的文论话语转向研究”(项目编号:16YJA751008);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苏辛农村词创作的比较研究”。
苏轼和辛弃疾在豪放词的创作上颇有建树,在宋代词坛上声名显赫。苏辛对于宋代农村词的发展之功亦不容忽视。自苏轼将农村风物摄入词中,极大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辛弃疾更是在此基础上将农村词不断发扬光大。苏辛农村词的创作表现了共同...
关键词:苏轼 辛弃疾 农村词 
辛弃疾农村词用典研究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83-86,91,共5页赵豫陇 
辛弃疾在农村词中大量用典,从仅点染农村风光到典故与农事相结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背后有着深层原因。辛弃疾用才华对典故和农事加以熔炼,既扩大词的表现功能,造就了农村词多样的风格,也推动了词学走向正统。
关键词:辛弃疾 稼轩词 农村词 用典 风格 
苏轼农村词的词史意义
《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9X期90-91,共2页高云飞 
苏轼被贬黄州后,心境更为洒脱、平和。在乐观的心态下,创作了清新明朗、朴实无华的农村词,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其农村词在对农村生活进行描写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人生观照,展现了乐天知命的达观心理。以农村题材入词不仅具有开拓性意义...
关键词:苏轼 农村词 开拓性 
浅论苏轼农村词的思想内涵
《经济师》2018年第7期151-151,157,共2页王宇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的奋斗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便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深刻而丰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导,如果想要办好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必须...
关键词:苏轼 农村词 农村建设 思想内涵 
苏轼农村词探赜
《中国苏轼研究》2017年第1期182-195,共14页沈广斌 
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批准号(16XNL008)
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中称:'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1]595高度评价了苏轼词的特点及其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苏轼极大...
关键词:之度 花间 词史 意义 绸缪 香泽 农村 
学生“先学”之有效性的比较研究——以《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教学为例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7年第5期37-40,共4页王丽琴 
针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先学”的问题,在“先学”学案设计与运用的比照解析中,比较静态呈现与动态行进的差异,判别议论焦点的线性预设与发散生成的优劣,探索“先学”对于放大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旨在为语文课程的教学提供恰当的...
关键词:先学有导 先学有评 教学增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