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声

作品数:461被引量:1123H指数:1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孙玉文马重奇高迎泽洪波吕士楠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去声构词在上古汉语语法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论丛》2025年第1期3-18,共16页大西克也 
音变构词的语言性质是什么?它是一种词汇现象还是一种语法现象?目前有不少学者经常从语法或构形学的角度去讨论音变构词,涉及名词化、动词化、动词施受方向的改变、使役化、被动化、完成体等。这些范畴都是上古汉语语法系统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去声构词 上古汉语 名词化 外向动词化 
安徽休宁(东临溪)徽语的调值分韵——兼论中古去声的调值
《方言》2024年第4期417-428,共12页栗华益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徽州方言地图集”(20BYY054)的阶段性成果。
结合声调和韵母的声学数据,安徽休宁(东临溪)调值分韵的类型有:长调与非长调分韵,促调与非促调分韵。汉语方言调值分韵现象主要来自古去声,文章基于现有汉语方言材料,结合调值分韵现象及语音史研究,推测中古四声时期的去声是一个低降长调。
关键词:徽语 安徽休宁(东临溪) 调值分韵 去声 
山东即墨方言古去声的演变
《方言》2024年第4期437-444,共8页江语林 张树铮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山东方言调查”项目(YB19ZYA017)的研究成果。
山东即墨方言的单字调只有阴平[■]213、阳平[■]53和上声[■]44三个声调,古去声字无规律地归阴平[■]213、阳平[■]53。本文认为古去声经过了几个阶段的演变:起先是去声分为阴阳两调,其后又陆续有其他调类并入,最终并入阴平[■]213和阳...
关键词:山东即墨方言 胶辽官话 古去声 演变 
明末内江方言入声和去声的关系--赵贞吉、丈雪诗文用韵考察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11期55-59,共5页慕金洲 
入声归去是内江方言乃至仁富小片的核心特征之一,而明末内江籍文人赵贞吉、丈雪的诗文用韵中有大量入声字与去声字相押的情况,这反映了明末内江方言中去声和入声之间的密切关系,内江方言入声归去可以追溯到明代末年。
关键词:赵贞吉 丈雪 用韵 内江方言 入声归去 
晋语及周边官话方言的次浊入今读上声
《中国语文》2024年第5期529-543,638,639,共17页沈明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方言母语深度调查研究”(21&ZD30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重大项目“汉语方言母语深度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资助计划(DF2023ZD11)资助。
晋语及周边的官话方言里,有些次浊入声字今读上声。土词儿里用的如“裂(咧)~开、月正~、捋~麻、摸~不来:估计不来、额~颅盖:额骨、杌~子:小板凳、褥~子、肉”等,多见于晋语及周边的中原官话(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兖菏片);文词儿里...
关键词:晋语 中原官话 冀鲁官话 次浊入 上声 人声 去声 
从隋唐等早期注音看南北朝至隋唐的全浊上声变去声
《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3年第12期26-43,共18页孙玉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洪武正韵》系韵书与明代字书比较研究及数据挖掘分析”(项目编号:218ZD2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既往有关汉语全浊上声变去声最早出现时期的基础上,率先大规模利用海内外发现的《经典释文》以五代时期有关汉语的多种注音材料,包括正音和反切,设计具体的考订方法,论证汉语语音史上的浊上变去现象。魏晋之交有浊上、浊去相混的异读...
关键词:早期注音 音变时期 浊上变去 方言 汉语语音史 《慧琳音义》 
吟诵法在印尼零基础学生汉语去声习得中的实验研究
《现代语言学》2023年第12期6349-6357,共9页秦缘 
中华吟诵是一种依字行腔的传统读书法,对于字正腔圆的汉语声调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汉语歌曲节奏轻快,学生易学易用,被广泛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当中,但因其歌词常常与汉字发音不符,在声调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导。本研究使用吟诵法,...
关键词:印尼 声调 吟诵 praat 
上古汉语变读别义中去声和浊辅音的标记功能
《语言研究》2023年第3期107-115,共9页谢维维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语中古音研究史”(19FYYB006);2022年度浙江理工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发展专项“中古标准语南北地域变体中的唇音演变研究”(22256202-Y);2022年度浙江理工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创新专项“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电影批评研究”(22256214-Y)。
传统研究对变读别义现象的分类既有句法层面的,又有语义层面的。同一种语音形式在标记对立且纷繁的语法意义时往往难以解释。着眼于句法-语义界面,去声的标记功能可归结为:呈现隐含论元、指派新论元、强调原有论元、凸显新论元,以上四...
关键词:去声 浊辅音 变读别义 标记功能 
母语为壮语者普通话上去声偏误研究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124-128,共5页雷珊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项目“云南民族地区学前幼儿普通话教育及资源建设研究”(YWJD20195302)。
声调辩证一直是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声调偏误分析便成了声调辨证中的重要环节。利用PRAAT汉化版语音分析软件,以广南县学前儿童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普通话上去声偏误进行声学分析,并将实验数据与普通话的声...
关键词:少数民族 上声 去声 偏误 
从隋唐等早期注音看南北朝至隋唐的全浊上声变去声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1-24,共24页孙玉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洪武正韵》系韵书与明代字书比较研究及数据挖掘分析”(项目编号:218ZD2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既往有关汉语全浊上声变去声最早出现时期的基础上,率先大规模利用海内外发现的《经典释文》以讫五代时期有关汉语的多种注音材料,包括正音和反切,设计具体的考订方法,论证汉语语音史上的浊上变去现象。魏晋之交有浊上、浊去相混的异...
关键词:早期注音 音变时期 浊上变去 方言 汉语语音史 《慧琳音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