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象征

作品数:68被引量:7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俞香顺黄荣吴倩王莹杜宏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西方动画电影中角色“拟人化”建构的脉络缘起、多重向度与文化底色
《电影文学》2024年第24期101-105,共5页叶辉 王馨白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SDGJ223035)。
探索西方动画电影中角色“拟人化”建构的发展脉络与多重向度,首先,挖掘从文学转向电影的脉络,将“拟人”文学修辞与“拟人”类型动画电影的历史发展进行全面展示;其次,立足于“象征”与“人格”的概念,挖掘西方动画电影角色“拟人”的...
关键词:电影文化 动画角色 电影脉络 拟人化 人格象征 
《纸上寻幽:中国画里的二十四节气之美》
《全国新书目》2023年第1期52-54,共3页
本书以《汉宫春晓图》《鹊华秋色图》等24幅经典中国画为案例,感受二十四节气何以“入画”,又何以“如画”。作者引领读者在中国画里感受大美的天、地、人,释读磅礴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捕捉古代画家们作为一个寻常人的幽微的真性...
关键词:古代画家 《汉宫春晓图》 鹊华秋色图 二十四节气 人格象征 中国画 如画的 真性情 
百花开四季 四季花不同
《山西老年》2022年第5期41-41,共1页李建平 邢勇 
在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生长着各式各类的开花植物。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有了种花、养花和赏花的文化习俗,并因此赋予许多种类的花以精神寄托和人格象征。从古至今,诞生了数不胜数的以花为题材的诗文、书画、歌曲作品。在植物中,人们把...
关键词:人格象征 精神寄托 开花植物 四君子 歌曲作品 文化习俗 人格化 赏花 
文山苗族芦笙辞个案释析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第4期6-12,共7页熊文国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方少数民族小文种文献保护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17ZDA309。
文山苗族芦笙辞类属曲艺,其话语功能指向明确,象征传统人格意志,其口传性、边缘性活态流布,传承困窘。对文山州文山市、马关县和砚山县的苗族芦笙辞进行抽样调查,运用苗汉双语对口传芦笙辞进行文本整理,借助芦笙辞的本体语言、文化现象...
关键词:芦笙辞 苗族曲艺 人格象征 活态流布 
宋代文学中的兰花意象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11期62-68,共7页张晓蕾 
"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和题材,在宋代古今兰之争的背景下,"今兰"兰花成为一种深受文人喜爱的花卉,兰花意象、题材的文学创作也随之兴起发展,在宋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人对兰花的审美认识主要表现在自然形象、神韵特征及人...
关键词:兰花 意象 自然形象 神韵特征 人格象征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赢未来(现代领导)》2019年第12期26-26,共1页秦德君 
鲁迅先生章回体小说《阿Q正传》,1921年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小说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畸形的人格和精神状况。小说中的赵太爷、王胡、小D、吴妈等,成为不同的社会人格象征。至于阿Q,更闻名遐迩,也包...
关键词:《晨报副刊》 辛亥革命前后 人格象征 国民精神 《呐喊》 《阿Q正传》 
会隐身的山荷花
《初中生学习指导(七年级博览版)》2019年第11期17-17,共1页左志国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是坚贞纯洁、高尚正直的人格象征。有一种花叫山荷花,很多人乍一听会以为它是荷花中的一员,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山荷花和荷花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山荷花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一隐身。让我们一起走近山荷花吧!山荷花小档...
关键词:人格象征 山荷叶 荷花 档案 隐身 独特的魅力 叶子 
“榕树”人格象征的多重含义分析——以黄河浪《故乡的榕树》为本
《参花(下)》2019年第10期41-42,共2页李新飞 
"榕树即故乡",黄河浪先生的故乡情结通过"榕树"这一主要载体得到体现。文章将"榕树"人格化,赋予其多重人格象征含义,在形象化析义的同时展现故乡"善"与"自然"田园文化的特质。
关键词:榕树 物象 人格象征含义 
艺术与德行——试论书法家的德与艺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9年第9期136-138,共3页胡紫桂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西方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它不仅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而且蕴涵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德育因素。本文通过书法的人格象征、'字如其人''人品即书品'...
关键词:书法 人格象征 道德 艺术 
人格象征与精神分析的小说范本——鲁敏《奔月》论
《小说评论》2019年第2期101-107,共7页彭正生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期以来小说家文论研究"(项目编号:AHSKF2018D89);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当代小说家文论研究"(项目编号:SK2018A04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7年10月,鲁敏出版了数易其稿的长篇小说《奔月》①。这部被鲁敏自称为“胆汁深处的一种极端逆反”,对日常生活“充满质疑、否定和嘲讽”②的小说,以极具形式感的双线并行方式展开叙述,从名叫小六的南京女人遭遇的一次事故启动故事。...
关键词:长篇小说 《奔月》 鲁敏 精神分析 人格象征 范本 日常生活 形式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