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

作品数:619被引量:281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邓晓芒肖川祝宇红万梅王凤仙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作为谎言机器的ChatGPT被引量:3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38-47,共10页姜宇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后现代主义哲学发展路径与新进展研究”(18ZDA017)。
人与AI之共存共生,往往涉及感觉、信念和思考这三个重要面向。而人对AI之思考,又始终难以回避说谎这个根本的难题。本文不妨分三个步骤对这个难题进行回应。首先,我们应该回归哲学史,梳理其中围绕说谎这个问题所展开的义务和功利之间的...
关键词:说谎 真诚 自欺 ChatGPT 绝对否定 
“常人”“自欺”与聊天软件被引量:9
《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4期47-56,共10页徐英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BZX03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2124040)。
从人工智能发展史的角度看,当下如火如荼的聊天软件ChatGPT其实就是早已出现的“聊天盒”技术与深度学习技术的结合,并没有体现出科学层面上的真正创新。ChatGPT目前获得的局部成功,无非就是建立在海量的人工语料训练基础上的“野蛮投...
关键词:“常人” “自欺” 深度学习 ChatGPT 模拟对话生成 
论真诚作为谎言的最后抵御
《齐鲁学刊》2022年第5期52-60,共9页冯书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研究”(20BZX121)。
在日常表达中,谎言有三个对立面:真相、真理与真诚。不管是真相,还是真理,都有可能被谎言颠倒身份。唯有真诚以生命的自由冲动作为支撑,可以作为谎言的最后抵御。谎言有作为生命内在冲动的自欺作基础,所以是很难抗拒的,甚至在某种程度...
关键词:真诚 谎言 自欺 自由 
近代西方探险家在华活动不应被美化
《历史评论》2022年第5期26-30,共5页王新春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瑞典藏中国边疆考古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2018VJX107)阶段性成果。
某些西方探险家狡称将中国的敦煌文书和其他西域古文献窃往国外是为了“拯救”和“保护”文物,完全是自欺欺人。事实上,这些近代西方探险家在中国的每一次“探险”,对于中国的文物古迹来说都是一场不可挽回的浩劫。近代西方探险家在中...
关键词:敦煌文书 文物古迹 在华活动 探险活动 近代西方 西方学术界 古文献 自欺欺人 
民国“黄金十年”是想象的幻景被引量:1
《历史评论》2022年第4期25-29,共5页魏晓锴 
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解析和批判”(LSYZD21002)阶段性成果。
正如胡绳所言:“国民党在这十年中就埋下了它最后垮台的根子”。那些象征着“山河一统”的“宁汉合流”、“东北易帜”,用以标榜“独立自强”的“修约运动”,以及南京等大城市中的所谓近代化建设成就,无非是一些自欺欺人者给“黄金十年...
关键词:黄金十年 宁汉合流 东北易帜 大城市 近代化建设 自欺欺人 
说谎与自我义务——康德在说谎问题上的偏误被引量:4
《哲学动态》2021年第4期78-86,129,共10页孙小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康德的自由观及其现象学诠释”(18BZX091)的阶段性成果
康德对说谎有悖常理的态度经常被视为其伦理学严峻主义与不切实际的表现。不说谎亦即真诚的义务在康德理论中的复杂性在于,它既被看作对自身的义务,又被看作对他人的义务;既被归入法权义务,又被视为伦理(德性)义务。本文细致考察了有关...
关键词:说谎 自我义务 自欺 根本恶 
一个伦理情感主义自欺者:《教堂尖塔》中的乔西林
《语言教育》2020年第3期87-92,共6页肖霞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威廉·戈尔丁小说的伦理批评研究”(项目编号:15BWW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以伦理视角考量,可以发现《教堂尖塔》中的主要人物乔西林是一个深受神经症焦虑折磨的伦理情感主义者。他用没有边界的是非观评断人和事,坚决表达的不过是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由于无法消除自我意识与能力表现之间的巨大落差,他陷入了自...
关键词:《教堂尖塔》 伦理情感主义者 神经症人格 自欺 
慎独与自欺——一种生存论分析的视角被引量:4
《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3期13-22,共10页尚文华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天主实义》中的逻辑与儒学天命观新解研究”(项目号19CZX029)阶段性成果。
慎独是面对自己时的一种“毋自欺”状态,但学界对于“自欺”时的种种生存状态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通过对“小人”和“常人”,以及受观念和情感引导的诸种生存状态的分析,本文认为,真正的“毋自欺”需要引入对天命之性的分析。本文...
关键词:慎独 生存论 天命(之性)   
论萨特的“焦虑”概念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7-13,共7页李明阳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现象学运动中的情感与价值问题研究"(13CZX058)阶段性成果
存在主义哲学家们都试图通过情绪分析来揭示人的生存处境。结合基尔克郭尔和海德格尔的相关分析,萨特认为,焦虑既是对自由的把握,也是对虚无的把握,如此说明,人是绝对自由的;所以,自由意识的原始结构恰是在焦虑中得到揭示的。在焦虑之中...
关键词:焦虑 自由 自欺 价值 
萨特“自由”观及其对黑人存在主义艺术哲学的影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54-58,共5页黄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一般项目(11BZW016)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4YJA752004)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自由"观及其所涵摄的"焦虑"与"自欺"情感逻辑,是其诊断与治疗反犹主义与反黑主义的基本哲学武器。正是通过对种族主义的理论思考与行为实践,萨特建立了与黑人存在主义哲学及其艺术的广泛联系,并在事实上影响了20世纪...
关键词:萨特 自由 焦虑 自欺 黑人存在主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