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解读

作品数:112被引量:285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郑争文戴茂堂孙丽君张雄杜春兰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赫尔曼·施密茨对《太乙金华宗旨》的身体现象学解读
《宗教学研究》2024年第6期207-214,共8页李腾飞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现象学视域下的张载气论研究”(23XJC720002)阶段性成果。
《太乙金华宗旨》是一本于国际学界有很大影响的道教内丹学著作。基于身体现象学的立场,德国哲学家赫尔曼·施密茨对《太乙金华宗旨》的修炼功法和功夫效验进行了缜密的分析。施密茨“新现象学”所讨论的身体涉及的是与解剖学意义上的...
关键词:赫尔曼·施密茨 《太乙金华宗旨》 身体 冥契经验 回光 
中国传统地域八景的现象学解读
《中原工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47-52,共6页汤士东 宋晓庆 
2025年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025ZZJH379)。
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地域风景营构体系,八景是古代少有的面向公众开放的一种风景管理模式,在中国以及东亚文化圈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现象学作为现代知识论哲学的集大成者,从人类意识活动的起点,即从本己直观经验出发推导出主观...
关键词:八景 现象学方法 学理价值 
组景序列视角下桂林“八景”现象学解读
《四川建筑》2024年第2期67-69,72,共4页韦明航 巫柳兰 孙容 程婷 
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YCY2022-10)。
从组景序列的视角出发,采用现象学的方法解析桂林“八景”所营造的景观场所与精神,通过对桂林“八景”总体分布、空间序列和景观文化的调研总结,从物象识别、意象构建和情感表达三方面展开探究,分析桂林“八景”生成的环境特征与场所构...
关键词:组景序列 桂林八景 现象学 场所体验 
前表现性与演员的在场——巴尔巴戏剧人类学的一种现象学解读被引量:1
《荆楚学刊》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李丽 
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巴尔巴戏剧人类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21YJC760039);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欧美戏剧理论前沿问题研究”(18ZD06)。
受阿尔托等后现代戏剧家表演本体的观念影响,巴尔巴将对表演情境中演员的社会文化行为和生理行为的研究命名为一门崭新学科:戏剧人类学。他指出戏剧人类学研究的是这些舞台行为的前表现性。前表现性属于巴尔巴表演层级理论的主要研究对...
关键词:尤金尼奥·巴尔巴 前表现性 演员在场 现象学 前摄 原初意识 戏剧理论 
间性与整全:《庄子》现象学解读的一个尝试被引量:1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3年第2期280-295,共16页柯小刚 
《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诚然是分析的动作(使牛身结构分崩离析),但这分析的寓言所要说明的,恰恰是整全。庖丁对于牛或物((1))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初看“无非牛者”,继而“未尝见全牛”,最后“以神遇不以目视”乃得之。故庖丁“...
关键词:《庄子》 养生主 庖丁解牛 神遇 整全 现象学解读 
《远山淡影》中“空白”的现象学解读
《外文研究》2023年第3期70-75,108,109,共8页闵瑞琪 
石黑一雄在其第一部小说《远山淡影》中设置了许多“空白”,读者需要自己来填补,进而主动参与这部小说的意义构建。沃尔夫冈·伊瑟尔是接受美学阅读理论创建者之一,采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阅读过程,强调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参与...
关键词:沃尔夫冈·伊瑟尔 现象学 石黑一雄 远山淡影 空白 
从消失到回归:《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知觉现象学解读
《西部广播电视》2023年第18期169-171,共3页贾茵 
《宇宙探索编辑部》中,民间科学家通过探索外星人踪迹的旅程,完成了与女儿的内在和解与自我拯救,实现了媒介—知觉—情感的逆向传递。本文借助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从身体—主体、媒介—语言、社会—自然三个方面,探索导演如何呈现出...
关键词:知觉现象学 身体 媒介 梅洛-庞蒂 孔大山 
浑沌与知觉:庄子身体美学的现象学解读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73-77,128,共6页何艳珊 
2020年度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汉传佛教典籍中的音乐审美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YJA760021);2021年广东省高校思政专项课题“古代情感德育理论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GXSZ170)
庄子哲学中的身体指的是躯体与心理、感官与理性尚未区分之前的“浑沌”整体。由于身体的原初知觉尚未形成清晰的主体意识,因而其所处的生存境遇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客观世界,而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一体”的本原世界,相当于现象学...
关键词:身体主体 生活世界 不传之道 立象尽意 
马克思论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以《巴黎手稿》为中心的现象学解读被引量:1
《甘肃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54-62,共9页刘贵祥 赵登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巴黎手稿》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22BZX001)。
私有财产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和人自我实现的现实存在,对它的理解通常有三种:经济学上代表着一般性的社会财富;政治学上意味着一种社会法权关系;哲学上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三个层次的理解对写作《巴黎手稿》...
关键词:马克思 私有财产 积极本质 现象学 巴黎手稿 
论米歇尔·亨利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异化理论的生命现象学解读
《复印报刊资料(哲学文摘)》2023年第2期39-40,共2页刘少明 
“异化”概念是马克思对一定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和劳动状况进行描述的核心概念。通过对异化的深刻分析,马克思建立了关于异化如何发生、展现、克服的完整理论形态。米歇尔·亨利持认为马克思不仅在前期的著作中坚...
关键词:异化理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 《资本论》 社会形态 生命现象学 人的生存 核心概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