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因生义

作品数:26被引量:61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杨琳雷冬平杜觐位刘钧杰赵大明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语文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泉州师范学院学报》《魅力中国》更多>>
相关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衡山方言的后缀“首”和“气”——“相因生义”与“通感引申”的殊途同归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118-123,共6页刘娟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语言比较视角下的衡山方言语法研究”(19YBA053)。
湘语衡山方言中的“首”和“气”可以附着于动词后构成表示抽象意义的名词,首/气相当于普通话中接于动词词根后表示有这样做的价值的“头”。“气”还可以附加在形容词性、名词性语素后构成一个新的合成词,其义是指气味、味道,或者人的...
关键词:衡山方言 后缀   
“见”和“相”:有提前动词宾语作用的特殊代词
《文教资料》2016年第20期28-29,共2页薛迎春 
本文就“见”在“见访”、“见告”、“见怪”、“见爱”、“见惠”、“见教”等用语中的词性、用法和用例与《汉语大字典》进行商榷,认为可能有两种情况:“见”是个有提前动词宾语作用的特殊代词;宾语紧接着出现在及物动词的后面时,...
关键词:  相因生义 宾语 特殊代词 
“未饶”考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32-33,共2页李家傲 
唐宋诗词中,"饶"、"未饶"两词经常出现,表示"逊,不如"与"不逊,不亚于"的意思。考察"饶"的词义发展历程,这一用法并非由自身词义引申发展得来,而是通过"相因生义"获得了"羡"的"羡慕"义,在具体语境下解释为"逊,不如","未饶"也就可释为"不...
关键词: 未饶  未羡 相因生义 
从语法化视角看马来西亚华语“回”作动态助词的现象被引量:6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3年第8期4-6,共3页黄立诗 
本文论述"回"在马来西亚华语里可作动态助词,表示"回复"义。全文列出"回"作为动态助词的多种用例,并将其语法功能和当地高频使用方言广东话及福建话的"返"和"转"作比较。最后通过"相因生义"和"接触引发的语法化"(Contact-induced gramma...
关键词:动态助词 回复 相因生义 接触引发的语法化 复制性语法化 
表果连词“故”来源考——兼论相因生义的第三种模式被引量:2
《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3期46-49,共4页李为政 
先秦汉语中表果连词"故"来源于表"往昔,旧时"义的名词"古"。表"往昔,旧时"义的名词"古"受表"现在"义的名词"今"的影响,通过相因生义的方式发展出表果连词义,后来表果连词义的"古"被改写成"故"。在"古"的表果连词义的形成过程中,相因生...
关键词: 表果连词 来源 相因生义 
评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被引量:1
《南开语言学刊》2012年第1期175-181,共7页雷冬平 
引言关于汉语史的分期,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的这种划分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这几个阶段的词汇研究成果众多,但是各个阶段的词汇史研究却很薄弱,除了上古汉语的词汇有断代史的研究著作《上古汉语词汇史》(徐朝华,...
关键词:汉语词汇史 中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复音词 相因生义 研究成果 词汇系统 词汇研究 研究方法 成语 研究著作 
“感冒”探源
《新余高专学报》2010年第6期55-57,共3页刘小青 
"感冒"作为病名,最早出现于《医宗金鉴》。而根据文献记载来看,"感冒"的词义应当来源于"感冒风寒",但词形并非由"感冒风寒"缩略而来。运用相因生义的理论,解释了"感冒"的来源及其得以保存的原因。
关键词:感冒 感冒风寒 缩略 相因生义 
义项错位造成的词语类推
《汉语史学报》2010年第1期349-353,共5页金春梅 
本文讨论的是义项错位造成的词语类推。假设A语素有a、b两个义项,B语素有b义项,A语素在a义项上构成了词语"A?C",由于A、B两个语素都有b义项,受到"错误类推"后,B语素构成了词语"BbC"。"义项错位"造成词语类推的构...
关键词:义项错位 类推 相因生义 
身体部位名词“足”的“充足”义来源被引量:1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5期34-41,共8页陈卫恒 
北京语言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基于结构本位的英汉语法化进程对比研究"的成果之一
表示身体部位的"足"字,何以有"充足"的用法。本文从"相因生义"的词义演变规律出发,通过考察"止/趾"系列同义字的"脚"、"停止"等义项的关系及其对"足"的影响,说明了"足"与"止"、"知足"与"知止"的可类比性,提出表示身体部位的"足"与表示"...
关键词: 相因生义 认知语言学 终端身体部位 
“貌似”与“好像”相因生义被引量:10
《汉语学报》2010年第3期77-80,共4页王洪涌 
现代网络语言中,"貌似"使用频率很高,具有表示"好像"的副词意义和用法。考察"貌似"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它的这一用法并非是从本义引申而来的,而是受"好像"影响相因生义而产生的。这说明相因生义不仅可以在实词义项之间产生,还可以影响...
关键词:“貌似” “好像” 新词 相因生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