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说

作品数:70被引量:6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袁良骏蔡益怀黄万华袁勇麟颜纯钧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牡丹》《统一论坛》《南方文坛》《当代电视》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霍英东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香港书写”与传统再造——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香港小说为例被引量:1
《华文文学》2022年第1期24-34,共11页徐诗颖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香港文学中的‘香港书写’与岭南文化认同研究(1985—2017)”,项目编号:21CZW047。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的“香港书写”,其表现出来过度内在化的倾向和过于西化的创作技法使香港文学在“重塑人文香港”的路上面临自我设限的障碍。要真正突破这一限制,可以用“如何寻根,怎样书写?”的理念来做出重新思考。在“...
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 香港小说 香港书写 传统再造 
浅析文学空间理论的家园空间——以香港小说为例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0年第11期183-184,共2页陈诗婕 
20世纪末叶,学界经历了“空间转向”,学者们“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青睐,纷纷转移到空间上来”。迈克·克朗于1998年出版的《文化地理学》中单独开辟章节以文学景观为题,讨论了文学中的空间含义。本文试图以迈克·克...
关键词:家园空间  酒徒》  香港三部曲》 
互助·启蒙·焦虑--1940-1960香港小说中“作家”的生存境遇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30-34,93,94,共7页王琨 
广东省教育厅创新人才类项目“《红楼梦》与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书写研究”(批准号:2017WQNCX136);韶关学院校级重点课题“地域文化视野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女性创作研究”(批准号:SZ2018SK05)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回观1940—1960年间的香港小说创作,以侣伦《穷巷》、舒巷城《太阳下山了》、刘以鬯的《酒徒》为对象,分析三部小说中的作家形象。1940—1960年间,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商业港口的兴旺发达、左中右思想的融汇,构成了香港文化的混杂性、...
关键词:香港小说 作家形象 生存境遇 
赓续历史,重返原乡——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的“历史叙事”
《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8期106-108,共3页徐诗颖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批准号:18JZD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不少港人淡薄的历史意识其来有自。这源于英国人致力于培养港人的分离意识,以此逐渐使他们与民族意识对立起来,从而扩大他们同祖国的疏离感。香港大学周永新教授曾言:"我读书的时候,中国历史课本只记述到辛亥革命…...
关键词:英国殖民统治 香港小说 原乡 历史叙事 历史课本 其来有自 疏离感 香港大学 
赓续历史,重返原乡——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的“历史叙事”被引量:4
《文学评论》2020年第3期214-223,共10页徐诗颖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批准号18JZD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香港作家尝试借助小说赓续历史、重返原乡,从而解决英殖民统治时期留下的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去历史化”行为;另一个是刻画带有东方主义色彩的香港历史形象,寻根的意识在此彰显。具体到叙事领域,他们将目光聚...
关键词:百年“香港” 香港小说 历史叙事 
试析“香港书写”中的“人与城”现象--以1980年代以来的香港小说为中心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0年第2期189-200,共12页徐诗颖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项目编号:18JZD0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项目编号:19ZDA278)之阶段性成果。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香港小说中的“香港书写”里,作家敏锐捕捉“人与城”的关系。因“九七回归”的到来,“香港意识”自此与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大量“失城小说”应运而生。对“失城”内涵的理解也随着“九七回归”而有所变化,大致...
关键词:香港书写 “人与城” 香港小说 香港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中的“香港书写”界定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0年第1期45-49,共5页徐诗颖 
对一个概念的界定,实际上是对某种文学现象做整体性和通约性的追求,对“香港书写”的界定同样如此。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香港小说,其反映出来的“香港书写”成为众多学者聚焦的重要学术议题。在此过程中,对“香港书写”概念做清晰界...
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 香港小说 香港书写 概念界定 
失“物”志:为“消逝”的香港形塑与作注——论19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中的“地志书写”
《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第6期18-24,共7页徐诗颖 
对一个城市以及城市文化身份来源的认知不仅与“历史/时间”相关,还指向“地理/空间”。城市空间的呈现是实体地景与人类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活在一个城市,必然会与其中的某些街角、地标、建筑等地景发生关系。这些地景并非都是纯消...
关键词:公共记忆 消费性 人类意识 香港小说 地景 生活渗透 
混杂性:流徙空间下的香港文化身份特征——以19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中的“香港书写”为例被引量:4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85-94,共10页徐诗颖 
混杂性是"香港"这个流徙空间内非常重要的文化身份特征。从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中的"香港书写"可知,香港应被视作"成为"的过程和"开放"的意符,作家们的身份认同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关系性、叙事性和想象性。因此,各种...
关键词:混杂性 香港小说 香港书写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 《金都茶餐厅》 《我城》 《狂城乱马》 
“香港书写”与香港意识的建构被引量:3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8年第3期5-11,共7页徐诗颖 
书写"香港"的小说其实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其真正发生应该定位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作家开始持有一种归属香港的本土意识。20世纪80年代以后,香港书写进入深层次拓展的实践期,香港作家对本土意识的建构展现出更为复杂曲折的面貌。根...
关键词:香港书写 香港小说 历史演变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