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诗学

作品数:22被引量:1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施军梁鸿卢凤荣李青果胡继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淮阴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南方文坛》《绥化学院学报》《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文学研究》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普希金的象征诗学:符号、体系和原型--以普希金19世纪30年代的创作为例被引量:1
《俄罗斯文艺》2021年第3期139-147,共9页康澄 伍廖圆 
普希金擅用象征,其创作中象征意象数量众多,至19世纪30年代初渐成体系,形成了独特的象征诗学。核心象征符号既是普希金作品的"情节基因",又仿佛一个意义"压缩程序",成为作品深刻内涵的基石和多元阐释的源泉;普希金的象征具有突出的体系...
关键词:普希金 象征 象征诗学 
茅盾的象征诗学与创作实践被引量: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9期73-81,共9页施军 
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从事象征批评与研究的作家。在象征理论方面,他借鉴象征主义思潮中"以有形寓无形"的艺术表现手法,巧妙地将象征主义思潮的艺术特点与传统的象征本体艺术特征共通的地方融合到了一起,建立起"象征"而非"象征主义"...
关键词:茅盾 小说 象征诗学 创作实践 
“现代派的风筝”——王蒙论小说象征诗学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362-366,380,共6页施军 
国家社科基金"新时期小说叙事与象征诗学研究"(09BZW057)
王蒙是新时期以来探索小说象征诗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作家。他认为小说象征是"象"与"意"的统一,在重视小说叙事的完整性圆润性基础上,建立形象背后的象征意义场是小说象征创作的指归。在小说文本形态上既可以以日常叙事来象征,也可以叙...
关键词:王蒙 小说 象征 意义 
象征的词章之维——钱钟书的诗学与文化汇通被引量:1
《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87-92,共6页胡继华 
钱钟书论诗论文,首推词章的独立审美价值。在宏大的文化视野下,以及在驳杂的隐喻体系中,钱氏展开了象征诗学建构,凸显象征的词章之维。其词章学之要端,在于"取象设喻""反象为征""比喻两柄""曲喻夸饰""诗臻乐境"。将词章诗学应用于批评实...
关键词:钱钟书 象征诗学 词章之维 文体递变 
反象征的双重命运承托——从王安忆“三恋”看小说叙事形态的深刻嬗变
《艺术科技》2015年第12期126-126,共1页郑文浩 
象征诗学意味着,作品是作家心智观照的语言形式,是纯粹心智的"已成之像"的投射。反象征诗学意味着进入心智的物质状态。80年代中期以后叙事形态经历的这种转换,在"三恋"中体现为对激情和情欲这双重的命运承托。
关键词:反象征诗学 叙事形态 命运 激情 情欲 
梦幻的抒写——论《画梦录》对象征诗学的借鉴与转化
《怀化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76-78,共3页王书博 
何其芳的散文诗集《画梦录》在借鉴西方象征主义的同时又实现了自我的转化与创新,在梦幻般的个人性抒写中,何其芳基本上实现了中西诗学的互融与共生,即在对西方象征诗学的"中国化"的同时又实现了对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对接。
关键词:何其芳 画梦录 象征诗学 梦幻抒写 借鉴 转化 
论冯至对里尔克诗学的转化被引量:1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65-72,共8页陈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象征主义的中国化研究"(10BWW029)
冯至的《十四行集》关于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受到里尔克的启发。以往论者多论及《十四行集》在诗歌体式、诗学观念和审美方式上所受里尔克的影响,较少关注接受之后的变异和转化。《十四行集》化用西方诗体,吸纳经验诗学,但审美触角扎根于...
关键词:冯至 里尔克 象征诗学 接受 变异 
《野草》的象征诗学被引量:1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59-63,共5页王吉鹏 孔灿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著名的象征主义作品,其意蕴深厚。《野草》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为:暗示性的意象符号、奇幻阴郁的意境和苦闷朦胧的心灵独语。其个性特点为: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寓言性象征,传说的形式。《野草》的象征主...
关键词:《野草》 象征 诗学 
评《象征:符号与隐喻——汉语象征诗学的基本型构》
《符号与传媒》2011年第2期298-299,共2页乔琦 
“把无限放在你的掌心”,贺昌盛在书中引用了布莱克的这一诗句,并努力企图为我们呈现出最广泛的象征。从对“象征(symbol)”的词源追溯到修辞论层面、认识论层面和本体论层面的分析,黑格尔、克罗齐、普列汉诺夫、卢卡契、高尔基、...
关键词:象征诗学 型构 汉语 隐喻 符号 普列汉诺夫 弗洛伊德 厨川白村 
“性欲压抑”象征诗学的转换与超越——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东西《后悔录》比较阐释被引量:1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65-66,共2页刘莎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课题项目;项目编号:10YCH22
以"性欲压抑"这一话语资源作为文学创作基础的小说并不多,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层一度是书写的禁忌。本文主要将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东西《后悔录》做比较阐释,来探讨隐藏在"性欲压抑"这一象征体背后的话语权利转换。
关键词:性欲压抑 转换与超越 话语权利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