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博

作品数:13被引量:2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新诗诗歌城市抒写第三代诗人诗派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散文诗世界》《怀化学院学报》《巢湖学院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新媒体发展与中外文化融合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162-163,共2页王书博 
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产生与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网络等电子化传播媒介的日渐兴盛,给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与转变。新兴媒体的发展不仅带来了信息交流与传播的便利和快捷...
关键词:新媒体 大众传播 中外文化 发展 融合 
论苏童小说《米》的狂欢化品质被引量:1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104-106,共3页黄丽萍 王书博 
在苏童小说《米》中,一种独特而鲜明的"狂欢化品质"成为了这部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富有"狂欢化"色彩,而且在人物塑造以及叙述语言与策略上也同样具有鲜明的狂欢化特色。
关键词:苏童  狂欢 品质 
从梦珂到曼贞——试论丁玲1920到1930年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流变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76-79,共4页王书博 
丁玲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延续性,但同时亦有变化。在丁玲的早期作品中,梦珂、莎菲等新式女性形象的塑造明显带有作者丁玲的个人影子。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丁玲对新式女性的看法也出现了变化,在小说《母亲》中...
关键词:丁玲 梦珂 曼贞 女性形象 流变 
试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性诗人的“自画”现象——以伊蕾、翟永明为例被引量:1
《运城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83-86,共4页王书博 黄丽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女性诗歌的崛起,女性诗人开始以其独立、反叛的姿态出现在中国诗坛,而在大量女性诗歌文本中,一种具有某种共性的"自画"成为了这一时期女性诗歌重要而独特的创作倾向。可以说,在自我的镜照与打量中,女性诗人群体发...
关键词:女性诗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伊蕾 翟永明 自画 
荷花池畔的“早寒”——梁实秋清华时期新诗创作论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148-151,共4页王书博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梁实秋一直是以散文、文学批评及文艺理论著称。但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梁氏很大意义上却是因其新诗的创作而逐渐走上新文学之路。然而对梁实秋早年诗歌创作的考察与研究在国内至今尚未受到多少学者的关注,因此,从新...
关键词:梁实秋 新诗创作 文体价值 诗歌精神 
“新红颜写作”与当代女性诗歌的经典化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65-68,共4页王书博 
从"新红颜"的命名到《新红颜写作诗歌档案》、《新红颜集》的出版,关于"新红颜写作"的讨论一时成为了诗坛上的热门话题。可以说,"新红颜写作"的命名与推广在某种意义上为探究当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女性诗歌创作的演变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
关键词:新红颜写作 新红颜集 新红颜诗歌档案 女性诗歌 经典化 
“格式塔”下的“脚步”——何其芳诗歌《脚步》的艺术探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28-31,共4页王书博 
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何其芳的诗歌特别是早期诗集《预言》因其具有鲜明的个人精神特征与超拔的艺术体验而备受读者与批评家的关注和盛赞。何其芳的诗文大都采用了"独语"的调式,在梦幻般的诗意中抒写"迷茫"、"孤独"与...
关键词:何其芳 脚步 格式塔 异质同构 封闭性 整体性 
梦幻的抒写——论《画梦录》对象征诗学的借鉴与转化
《怀化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76-78,共3页王书博 
何其芳的散文诗集《画梦录》在借鉴西方象征主义的同时又实现了自我的转化与创新,在梦幻般的个人性抒写中,何其芳基本上实现了中西诗学的互融与共生,即在对西方象征诗学的"中国化"的同时又实现了对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对接。
关键词:何其芳 画梦录 象征诗学 梦幻抒写 借鉴 转化 
掩映在窗帘下的秘密——试论伊蕾90年代诗歌的性别消褪与精神家园的重构
《巢湖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47-50,共4页王书博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女诗人伊蕾实现了由传统抒写到以凸显女性意识为核心的女性主义诗歌创作的华丽转变,期间创作出一大批具有经典意义的诗歌作品,然而在表达女性性别意识与个人化情绪的同时,伊蕾似乎已经意识到女性主义诗歌创作的种...
关键词:关键字 伊蕾 90年代诗歌 性别消褪 精神重构 
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转向”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15-17,21,共4页王书博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结束了从"五四"时期所开启的短暂的启蒙时代而急速步入了空前激烈的革命话语时期。这一影响致远的文学"聚变",不但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而且改变了之后数代文人的精神与价值取向。可以说,中国...
关键词:集体主义精神 错位 现代文学 革命转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