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

作品数:26090被引量:14461H指数:3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张茹吴蕴慧彭林张建宏黄亚兰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俄罗斯塞梅斯基文化空间:文化政治和文化遗产
《民族艺术》2023年第3期105-119,共15页马强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俄边民社会交往与互惠的民族志研究”(19BMZ042)阶段性成果。
俄罗斯塞梅斯基人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因宗教、历史、政治等原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空间。塞梅斯基文化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和意义,成为文化政治的风向标。在当代,作为文化遗产的塞梅斯基文化空间再次受到世人瞩目,这与俄罗斯...
关键词:塞梅斯基人 旧礼仪派信徒 文化空间 民歌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礼在仪中:礼的仪式化展演法则被引量:2
《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3期17-22,共6页谢清果 李爽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2&ZD31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二字往往组合出现,人们也习惯性地将“礼”与“仪”等同视之。而实际上,“礼”与“仪”二者作为构成礼仪本体的关键,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本文对“礼”“仪”及其二者关系作出界定与讨论,进而阐明礼之本、...
关键词:礼仪 仪式 展演 符号表征 
释解赫章彝族葬礼仪式中的礼物“交换”行为
《中国故事》2023年第6期15-17,共3页王雄 
国家社科基金“清代新疆地方志关于各民族相互依存关系的历史书写”,项目编号(21XMZ056)。
彝族葬礼中的礼物“交换”呈现出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从结构上看,礼物具有“神圣”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男性”与“女性”的二元结构。就其功能意义而言,礼物不仅维护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还发挥着文化传承和表达的功能。
龟兹石窟王族供养人像的形式与意义——以踮脚尖的形象为例被引量:1
《西夏研究》2023年第2期105-113,共9页祁晓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敦煌石窟中的外来元素与中西文化交融研究”(项目批准号:21XZS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疆龟兹石窟壁画中保存下来的6—7世纪时期的王族供养人像,呈现出“模式化”的服饰和面貌特征,尤其是“脚尖站立”姿态和多人并排站立的图式结构,与伊朗和中亚艺术有极大渊源。其表现形式与龟兹王族身份的构建、宗教礼仪以及人们的观...
关键词:供养人像 踮起脚尖 伊朗 中亚 礼仪 
中国共产党红色礼仪建设的历史起点与百年回溯被引量:2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24-33,共10页李明哲 高福进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红色礼仪源流研究”(项目编号:22&ZD240)。
红色礼仪是伴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创设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文化标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赋能、苏俄的礼仪实践和中华传统礼仪的转化和发展,成为共产党人建构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礼仪体系的历...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红色礼仪 百年党史 
睡虎地M77汉简《葬律》补释被引量:1
《江汉考古》2023年第2期138-143,171,共7页何有祖 
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荆州胡家草场12号西汉墓出土简牍整理与研究”(20&ZD255);“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工程”项目“近出秦汉简帛丛考”(G3456)和“里耶秦简牍校释缀合”(G3457);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计划”(LTQN2021LX603)的资助。
已公布的湖北云梦睡虎地M77汉简《葬律》是对彻侯丧葬制度的重要规定。本文结合胡家草场M12汉简《葬律》,对部分文句的断句、字词释读提出新的意见,并将律文与考古发现相印证,对彻侯丧葬礼制作了讨论。
关键词:睡虎地汉简 胡家草场汉简 葬律 丧葬礼仪 
图写偶像与辽代宗庙祭祀礼仪
《北方文物》2023年第2期98-103,共6页李月新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辽朝礼制研究”(项目编号:22BZS040)成果之一。
活跃在北方草原地带的部族都保留着浓厚的图写偶像以及图像偶像崇拜的习俗和传统。10世纪初,契丹建立辽朝,不仅上承松漠地区文化传统,又大量借鉴中原礼仪文化,使得辽人从社会习俗风尚到国家礼仪制度,都保持了对图像偶像的热情与迷恋。...
关键词:图写偶像 辽朝 宗庙 礼仪 
阿姆河上游的琐罗亚斯德教遗迹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54-61,共8页 祁晓庆(译) 王毓琴(校)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敦煌石窟中的外来元素与中西文化交融研究”(项目编号:21XZS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献记载、考古证据都表明,中亚地区曾经流行琐罗亚斯德教信仰,近现代人类学家对阿姆河上游一带的琐罗亚斯德教遗迹进行了追溯考察,发现在这些地区保存了很多拜火教元素,如神灵与恶魔、丧葬习俗、火的用途、动物的特征和创始神话等,引...
关键词:阿姆河 琐罗亚斯德教 火坛 丧葬 礼仪 
兄弟中举:清代黔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被引量:1
《贵州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114-123,共10页黄镇邦 纳日碧力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少数民族视域研究”(17ZDA15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族大调查的学术回顾、文献整理和当代价值研究”(19ZDA174)
“结构过程”“逆推顺述”与“礼仪标识”是中国历史人类学备受关注的三个概念。黔西南地区“兄弟中举”的案例表明,红水河布依大寨乐康村良好的学习风气与清道光年间王氏土目子弟王绩辉、王绩康中举休戚相关。中央王朝推行的科举导致...
关键词:布依族 改土归流 社会礼仪 历史人类学 
普里什文神话书写中的绿色基因被引量:1
《外国文学研究》2023年第1期152-163,共12页梁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丝绸之路跨文化对话中的生态思想与生态文学”(15BWW029)。
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的神话书写体现着“永恒女性”的神圣之美和“万物统一”的宗教哲学理念。他观察自然万象,研究人们的生活和心灵。在民间文化的底层,东正教与多神教交相杂糅:一面是旧礼仪派和教派信徒古老的信仰、习俗和修道精神,一...
关键词:万物统一 永恒女性 旧礼仪派 神话 存在之谜 自然律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