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隐

作品数:95被引量:157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程磊李红霞张玉璞杜学霞林晓娜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深圳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风尘吏、名士态与吟诗人:“武功体”与中晚唐疏野诗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0期150-159,共10页仲瑶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3FZWB018)。
姚合“武功体”是中晚唐以进士群体为代表的精英文士视簿尉为俗吏的时代风气之产物,其中所呈现出的疏懒、野僻之态则以魏晋名士任诞之风为精神内核,并由此复归了吏隐的本质。与中晚唐“苦吟”诗风的流行相伴,吟诗要素被凸显并成为“武...
关键词:武功体 吏隐 疏野 苦吟 中晚唐 
论刘禹锡连州山水诗文对吏隐模式的突破——以《海阳十咏》《吏隐亭述》为例
《中国诗歌研究》2024年第1期35-45,共11页卢杰 戴伟华 
谪连时期,刘禹锡兴修海阳湖并为景观命名。在海阳诗文的书写中,文人展现出吏隐旨趣,更体现出公共园林蕴含的安民阜物、与民同乐的公共意义。刘禹锡对贬地的受容,让他产生了“内儒外道”的独特吏隐观念。这一观念的践行又通过公共园林书...
关键词:海阳湖 《海阳十咏》 《吏隐亭述》 刘禹锡 
身体书写与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形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34-49,共16页徐国荣 杨晓岚 
白居易从小就体现出早衰多病的短寿迹象,有很多关于这类题材的诗歌,他的身体书写值得我们注意。因为体弱而关注己身,产生短寿的忧虑,顺而采取慵懒的人生态度,这是白居易“中隐”思想形成的基本理路。白居易对于“慵”的书写是其身体书...
关键词:白居易 身体书写 “中隐”思想 “嵇康懒”典故 吏隐 
吏隐栖居苦闷彷徨——论苏轼的尊主泽民与超然物外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45-54,共10页申东城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项目(粤教高函[2021]29号);惠州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X-KCSZ2021017);惠州学院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X-YLKC2021024)。
“尊主泽民”本于儒,是苏轼一生的思想主导和灵魂渊薮,是他人生前行的主线,是内在的“里”。“超然物外”源自道,是苏轼落魄失意时的精神寄托,是生命历程中的辅线,是外化出来的“表”。苏轼吏隐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不仅对封建美...
关键词:尊主泽民 超然物外 隐而不得 东坡精神 
陶诗传统与中唐前期山水田园诗的异变
《中国诗歌研究》2023年第2期33-45,共13页隋雪纯 
中唐前期诗人体认和效仿陶渊明隐逸精神、延续山水田园创作传统,同时以自觉的“诗人”身份倡“吏隐”于贵游应制之间,体现出寄傲兼慕望的心迹,经由“吏隐”和“归隐”合流重构陶诗传统及诗歌书写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唐前期山水田园诗异变...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 吏隐 中唐诗歌 大历十才子 
论宋代亭园诗文中的主体意识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5期217-217,共1页郝美娟 魏晓虹 
士人园林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基本载体,它承载了士大夫完善理想人格的意义,反映了士人对仕隐进退的平衡取舍。宋代吏隐文化蔚然成风,亭园山水具备了完善人格、抛却俗累、安顿心灵的文化功能,士大夫文人精心地叠山理水。
关键词:士大夫文人 吏隐 仕隐 完善人格 士人园林 隐逸文化 理想人格 主体意识 
朋友当如是
《喜剧世界(上)》2023年第10期15-15,共1页丁时照 
《太平广记》里有个故事:姓卢和姓李的两位年轻人,在山中半修道半读书。一天早晨,李生说:“我不愿再受寒窗之苦,我要离开这里去浪迹江湖。”说罢,告别卢生而去。李生来到一个橘子园打工。无奈江湖险恶,人吏隐欺,李生亏了公家数万贯,被...
关键词:《太平广记》 吏隐 李生 取保候审 哀怜 卢生 
刘长卿“吏隐”思想探析——以严子陵钓台诗歌创作为例
《今古文创》2023年第38期36-38,共3页沈佳迪 
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实施计划资助项目“诗路文化带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振兴状况调研——以浙西四古村(镇)为例”(项目编号:2022R409A022)。
刘长卿诗多有对隐逸的向往,而浙西严子陵钓台又以隐士严光著称。因此当刘长卿身处浙西时,严子陵钓台便时常会引起刘长卿的隐逸之情。刘长卿之隐为吏隐。诗中之隐是自然之隐,睹山水而羡幽静自在的生活;是现实无奈之隐,弊端丛生,逐臣无用...
关键词:吏隐 刘长卿 严子陵钓台 
论宋代亭园诗文中的主体意识
《文学研究文摘》2023年第3期42-43,共2页郝美娟 魏晓红 
士人园林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基本载体,它承载了士大夫完善理想人格的意义,反映了士人对仕隐进退的平衡取舍。时至宋代,在吏隐文化的影响下,亭园山水具备了完善人格、抛却俗累、安顿心灵的文化功能,对士人而言极为重要,由此亭园诗文大量涌...
关键词:吏隐 仕隐 完善人格 士人园林 主体意识 隐逸文化 理想人格 诗文 
京畿空间与中唐吏隐诗学的体系建构
《杜甫研究学刊》2023年第3期93-105,共13页徐贺安 
中唐是吏隐主题诗歌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而中唐吏隐诗学的发展定型与京畿空间关系密切,具体是由钱起、韦应物、白居易、姚合等京兆府畿县县官推动。京畿空间是仕与隐交织的场所,为吏隐主题的形成提供了自然条件。诗人“官”与“吏”的...
关键词:畿县 县官 吏隐 中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