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荣

作品数:44被引量:6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陶渊明玄言诗文学研究承继艳情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学术界》《名作欣赏(上旬)》《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身体书写与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形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34-49,共16页徐国荣 杨晓岚 
白居易从小就体现出早衰多病的短寿迹象,有很多关于这类题材的诗歌,他的身体书写值得我们注意。因为体弱而关注己身,产生短寿的忧虑,顺而采取慵懒的人生态度,这是白居易“中隐”思想形成的基本理路。白居易对于“慵”的书写是其身体书...
关键词:白居易 身体书写 “中隐”思想 “嵇康懒”典故 吏隐 
论陶渊明诗文中的“新性分说”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1-9,共9页王铱婕 徐国荣 
陈寅恪提出陶渊明思想为“新自然说”,是否属于“旧义革新”的“孤明先发”,引起广泛讨论。通过对陶渊明作品中有关“性分”问题的分析,结合郭象哲学中的“性分说”,从“性”和“分”两方面探讨,可以看出陶渊明之“性”包含自我之意志...
关键词:新自然说 新性分说 陶渊明 郭象 旧义革新 
论“风人之致”被引量:2
《学术研究》2022年第6期171-176,共6页徐国荣 郭亚超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诗歌的语言艺术原理及其历史生成规律”(18ZDA279)子课题“诗骚传统里的诗歌语言艺术原理”的阶段性成果。
“风人之致”指诗人具有温柔敦厚的内在情感及意在言外表达方式的审美旨趣。它包括三个逻辑层面:由作者身份而及的诗歌体貌、内在情感指向上的求中精神和意在言外的表达方式。彼此之间既有差异又有关联。“风人”身份或有不同,而表达情...
关键词:风人之致 作者身份 情感指向 求中精神 意在言外 
《诗归》对阮籍《咏怀诗》的批评及其论争之意蕴被引量:4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1-11,共11页徐国荣 梅嫣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诗歌的语言艺术原理及其历史生成规律”(18ZDA279),子课题“诗骚传统里的诗歌语言艺术原理”。
钟惺、谭元春在《诗归》中以“厚”“真”为标准对阮籍《咏怀》诗持批评与贬低的态度,认为其既不如此前的《古诗十九首》,又不如唐代的《感遇》。这种贬低一方面源于他们独特的诗学观,另一方面又与他们对阮籍性情、诗歌特点的认知有关...
关键词:《诗归》 《咏怀诗》 失真不厚 身分 门户之见 
《庭中有奇树》之“奇树”试解被引量:1
《天中学刊》2020年第1期72-78,共7页杨萍 徐国荣 
产生于汉魏时期的《庭中有奇树》是一首怀人诗,全诗就“奇树”展开,但历来注者无人说明此树是什么树。联系诗歌内容,可知槐树的种植位置和生物特征与“奇树”一一吻合,因此,“奇树”当为槐树。同时,结合对槐树文化意蕴的探讨,亦可深入...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奇树 槐树文化 种植位置 生物特征 
陶渊明“新自然说”平议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1-6,共6页徐国荣 
陈寅恪提出陶渊明的思想是一种“新自然说”,将陶渊明当作中古时代的一个“大思想家”,或以为这是“孤明先发”之新见,而朱光潜等人对此并不认同。其实,陈氏此说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因素,关注的是现实关怀。从玄学和魏晋思想的...
关键词:陶渊明 新自然说 自然与名教 陈寅恪 现实关怀 
沈曾植“元嘉关”诗论中的现实文化关怀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117-123,共7页徐国荣 
沈曾植诗学"三关说",将"元嘉关"当作最后一关与最高境界,在理论上对清末宋诗派诗学作了正本清源式的梳理,强调了诗歌中的学问底蕴。此论表面上是在谈论诗歌学术史,但字里行间却每每表现出对于现实的文化关怀。他先是讨论"元嘉关"之通法...
关键词:沈曾植 元嘉关 禅玄互证 因诗见道 现实关怀 
“五柳先生”人物原型及精神风致之渊源探论被引量:1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75-83,共9页徐国荣 梅嫣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W044)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所写的"五柳先生"以汉代扬雄作为人物原型,在行为方式、读书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两者均体现出惊人的一致。陶渊明作品中也常以扬雄自况,体现出对扬雄的仰慕。同时,以"柳"代"杨",也有杨柳相连互称的暗示。另外,...
关键词:五柳先生 扬雄 《五柳先生传》 人物原型 隐逸风尚 林下之风 嵇康 
清人“学韩先学柳”论
《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165-170,共6页梁必彪 徐国荣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学术史意义下的六朝文学研究"(14BZW044)
清代"学韩先学柳"论认为韩文浑大广远,难以窥测,而柳文有秦汉古文的痕迹,以柳文为津梁,可以窥见韩文之法,进而可得秦汉古文之妙。产生"学韩先学柳"观的因素比较复杂,主要有:韩柳学习秦汉古文产生创作效果的差异、以桐城派为主体的清代...
关键词:清人 “学韩先学柳”论 桐城派 
新见卢元昌《半林诗稿》考略
《文献》2017年第2期155-164,共10页刘晓亮 徐国荣 
卢元昌为明末清初名士,著述多种,然因"江南奏销案"之牵连,多遭禁毁,其诗集《半林诗稿》虽多为杜诗学者与目录著作提及,然因残缺不全,且未见整理,故学界尚不清楚其具体面目。今新见暨南大学图书馆藏有《半林诗稿》刻本庚辛壬癸四集,为其...
关键词:卢元昌 《半林诗稿》 江南奏销案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