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派

作品数:72被引量:6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吕若涵王鹏飞俞王毛黄开发施建伟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共通与共谋:论语派杂志的生成逻辑
《临沂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10-21,共12页李茜烨 
论语派杂志的共通性是在自我定位和他者刺激之下才得以完整形成的,也是一次文学、政治与都市文化中商业出版的共谋。在《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中,论语派反复对小品文进行言说,又因为左翼文学团体与官方的在场,论语派杂志才从一...
关键词:论语派 林语堂 商业出版 《论语》 《人间世》 《宇宙风》 
缘起发表:《陶庵回想录》中一条“杂志”线索
《鲁迅研究月刊》2023年第1期67-74,共8页陈雪 
《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编辑陶亢德的回忆录在成稿40年后出版,其中有大量办刊活动的记述,显影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许多“幕后风景”,勾勒出了“现代出版”这一“装置”的诸多细节。由这些记述出发解读“论语派”和“杂...
关键词:回忆录 鲁迅 “论语派”杂志 
“迫成隐士”与“开卷有益”——“论语派”小品文的现世性
《惠州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69-74,共6页李茜烨 
“论语派”性灵幽默的小品文被世人熟知。小品文成为论语派现代名士姿态的代表,也逐渐走向被“标志化”的评价。“迫成隐士”与“开卷有益”分别是《论语》和《人间世》第一期中的两个关键词,二者一为出发点,一为落脚点,体现了论语派小...
关键词:论语派 小品文 性灵 幽默 
从《论语》人物分析看论语派的复杂性
《今古文创》2021年第17期38-39,共2页孟一帆 
林语堂、半月刊《论语》及论语派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而与鲁迅等左翼作家之间的矛盾与纠纷,更是曾经一度将其推至风口浪尖。本文首先对《论语》及论语派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其次从《论语》中最为主要的人物——林语堂...
关键词:《论语》及论语派 基本内容 林语堂 实际分析 
从文学互动看老舍在“论语派”中的地位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1年第4期170-172,184,共4页李茜烨 
老舍作为论语派“台柱作家”的身份在文学史中一直处于被遮蔽或忽略的状态。事实上,老舍与论语派的密切联系不仅是一段无法抹去的文学史实,也是还原老舍整体形象和窥探论语派整体风格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对20世纪30年代老舍与论语派文...
关键词:小品文 论语派 老舍 幽默 
林语堂与论语派杂志的政治性被引量:1
《博览群书》2019年第7期54-58,共5页黄开发 
上世纪30年代,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是一个自由主义的文学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笔调的性灵小品。其政治倾向主要是通过《论语》《人间世》《宇宙风》《西风》《逸经》等热销的小品文杂志体现出来的,并形成一种期刊政治。这种期刊政治...
关键词:林语堂 小品文 左翼作家 林语堂论 文化动向 市民阶层 政治性 写实小说 曹聚仁 左翼文学 宏大叙事 
论语派小品文话语的政治意味被引量:4
《文艺研究》2019年第4期67-77,共11页黄开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当代散文的体类概念系统研究"(批准号:18BZW147)成果
在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论语派作家的小品文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林语堂等人追求的自由主义式个性自由的小品文话语,是通过小品文、性灵、自由题材、闲适笔调和幽默等五个关键词建构起来的。这些关键词含有丰富的文化政治意味,围绕...
关键词:文化政治 小品文 论语派 意味 话语 左翼作家 自由主义 政治意识形态 
论语派作家的政治身份被引量:1
《东岳论丛》2018年第3期118-128,共11页黄开发 
在193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论语派作家提倡闲适的小品文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他们不断地为自己塑造疏离现实政治、独立于"左"和"右"之间的自由主义政治身份,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林语堂等论语派作家关心政治,他们批评的锋芒既指向国...
关键词:论语派 政治身份 小品文 
《论语》半月刊与“幽默性灵小品文”的流脉、格调及意蕴被引量: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11期46-59,共14页裴春芳 
林语堂系的《论语》半月刊,倡导"幽默文体",将《语丝》周刊含蕴的"幽默/诙谐"、"性灵"、"闲适"等元素加以抽绎提升,扩大为小品散文的一种文体特征,在左翼文学与民族主义文学对垒之局逐渐酿成之际,表达其不同于左右双方的、相对超脱的文...
关键词:《论语》半月刊 “论语派” “幽默性灵小品文” 
论语派对新市民文化趣味的培育
《上海文化》2017年第10期49-57,126,共10页余娜 
20世纪30年代的中产阶级在中国上海、武汉等大城市有一定规模,市民社会初具雏形。而当时中国新市民阶层自我意识薄弱,多沉迷于传统文化趣味。以林语堂为核心的论语派文人为了建设现代市民文化,办刊物、写文章,致力于培养新市民的文化趣...
关键词:论语派 文化趣味 现代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