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娜

作品数:20被引量:7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集美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文学译述学术研讨发展学术海洋意识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上海文化》《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十七年”儿童小说中红色儿童的身体成长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102-109,共8页何跃跃 余娜 
红色儿童是“十七年”儿童小说创作的主导形象。作为无产阶级宣传话语的产物,“十七年”儿童小说将儿童的感情、思想一并整合进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内,使其具备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品质。由于教育功能突出,红色儿童形象的解读长期与政治历史...
关键词:“十七年” 儿童小说 红色儿童 身体成长 
“双重镜像”的主体性探寻——《西风》译述文的“中国”形象研究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38-42,91,共6页余娜 谢江灿 
2020年福建省教育厅项目“论语派作家的新市民文化趣味建设研究”(批准号:JAS20145)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1936年9月,《西风》在上海创刊,该月刊以“译述西洋杂志精华,介绍欧美人生社会”为宗旨。其中,译述西方人对中国看法的文章在《西风》中占比较多。这些文章以西方人的视角,从民俗风物、历史变革、文化信仰、社会现状等各个角度对现代中...
关键词:《西风》 中国形象 镜像 
陈嘉庚关于中国人现代化的思想和实践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15-21,共7页余娜 李欣园 
福建省中特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年度项目(FJ2020ZTB035);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院重大项目(JGYJ202013)。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现代化成为重要的问题。华侨领袖陈嘉庚关于中国人现代化的思想和实践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同构关系,他从自身经历和国际视野出发,提出了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主要特质,并从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3个方面推动中...
关键词:现代化 陈嘉庚 中国人 传统文化 
文学“向海而生”--“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余娜 何跃跃 
2022年10月,福建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在福建厦门召开。本次大会旨在全面讨论文学研究的海洋意识,同时为加快建设“海洋福建”、提升经略海洋的能力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一、海洋文化与现代价值...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福建厦门 海洋意识 文化与社会 经略海洋 学术研讨 学术年会 
文学“向海而生”——“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I0007-I0007,共1页余娜 何跃跃 
2022年10月,福建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在福建厦门召开。本次大会旨在全面讨论文学研究的海洋意识,同时为加快建设“海洋福建”、提升经略海洋的能力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一、海洋文化与现代价值...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福建厦门 海洋意识 文化与社会 经略海洋 学术研讨 学术年会 
“赞成一切的业余主义”——论林语堂文学思想中的游戏精神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76-81,共6页余娜 谢江灿 
2017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闽地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关联研究”(JAS170249);2013年集美大学社会科学预研基金“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的文学批评研究”
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文学追求和批评思想日益清晰明朗。他针对文学功利化色彩浓厚的状况,明确提出文学艺术的游戏精神,主张文学艺术具有超越性,是人的精神的一种自由释放。林语堂追寻的游戏精神,强调了文学艺术的自由性和审美性。林...
关键词:林语堂 文学思想 审美自由 游戏精神 
论语派对新市民文化趣味的培育
《上海文化》2017年第10期49-57,126,共10页余娜 
20世纪30年代的中产阶级在中国上海、武汉等大城市有一定规模,市民社会初具雏形。而当时中国新市民阶层自我意识薄弱,多沉迷于传统文化趣味。以林语堂为核心的论语派文人为了建设现代市民文化,办刊物、写文章,致力于培养新市民的文化趣...
关键词:论语派 文化趣味 现代 
“人的文学”的融合发展——论林语堂对现代文化人格的建构被引量: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1期170-174,共5页余娜 
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林语堂与30年代的现代文学批评"(JA13178S);集美大学社会科学预研基金项目"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的文学批评研究"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的时代主题,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转型中,这个主题深化为更加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又兼具现代性的文化人格的塑造。林语堂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体现出来的文化人格,应该融汇中西文化,既有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的自由独立,又...
关键词:人的文学 林语堂 现代性 文化人格 
寻求人的文学:论林语堂的传记文学观被引量:1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69-73,共5页余娜 
2013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林语堂与30年代的现代文学批评"(JA13178S);2013年集美大学社会科学预研基金项目"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的文学批评研究"
林语堂特别关注传记文学的创作,在不同时期都写有自传,并创作了几部重要的人物传记,且对中外优秀的传记作品大加推介。在考察中国古代传记文学时,林语堂从现代个体意识出发,发现了自然人性的流露和生命愉悦的存在。在这样的发现里,他表...
关键词:林语堂 传记文学 现代性 
论现代化转型中的国民性观念:以林语堂为个案被引量:3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121-125,共5页余娜 
从近代到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中国寻求现代化道路,国民性问题的探讨持续不断。随着西方现代文明价值体系下的国民性观念的逐步深化,诸多"五四"知识分子将国民性改造的目标指向了国家民族的现代化。而"五四"的激进时期之后,林语堂反思过...
关键词:现代化 国民性 林语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