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小说

作品数:21被引量:4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骆洪许海燕郑新民刘加媚王庆勇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理论界》《思想战线》《北方论丛》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集体无意识”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黑人小说的升华——以《看不见的人》与《所罗门之歌》为例
《北方文学(下)》2015年第3期23-24,29,共3页王雪梅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资助.
美国黑人文学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属1940年出版的《土生子》,小说以自然主义手法揭示了美国黑人必然是美国社会的牺牲品,它的笔调是悲观无力的,二十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及《所罗门之歌》以集体无意识来超越自然主义...
关键词:自然主义 集体无意识 仪式 神话 
美国黑人成长小说探析——以萨菲尔《推动》为例被引量:3
《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72-76,共5页肖勤 
成长是美国黑人文学的核心主题之一,是美国黑人作家寻根旅途中的主旋律。美国黑人女作家萨菲尔创作的小说《推动》描述了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具体体现出Raynaud提出的美国黑人成长小说少年叙述者、种族主义的发现...
关键词:《推动》 美国黑人小说 成长主题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身份解析
《作家》2012年第6期137-138,共2页吴虹 
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在反映作家"双重意识"的同时,也在传达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本文对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身份进行解析,指出自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黑人作家们的创作及其创作出来的主人公们渐渐走出了"双重意识"的误区,观念...
关键词:美国黑人小说 “双重意识” 建构 文化身份 倾向 
当代美国黑人小说“混杂性”创作动势透析
《作家》2012年第4期33-34,共2页吴桂辉 
美国黑人作家的双重历史、双重传统导致了其双重文化身份。一方面,黑人作家渴求与白人文化认同,得到白人文化的认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维护黑人身份和种族文化而与白人文化分离。他们的双重身份使其作品在语言、叙述策略和主题等方面...
关键词:美国黑人小说 创作特征 混杂性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碰撞——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角度看美国黑人小说《看不见的人》被引量:3
《理论界》2009年第5期174-175,共2页苏东彦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或多极化的世界,当代世界文化已经不可能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所以关注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成为势所必然。美国黑人小说《看不见的人》就是一部表现不同种族文化冲突与对立的著作。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
关键词:美国 黑人小说 看不见的人 后殖民主义 文化冲突 
“双重意识”问题与美国黑人的身份建构被引量:7
《学术探索》2009年第4期109-114,共6页骆洪 
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年度项目<美国黑人研究--身份建构与自我探寻>(ynuhss2005028)
二十世纪的美国黑人小说反映了作家们的"双重意识"以及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他们对身份的探讨呈现出三种倾向:一是"融入"思想,希望被白人主流社会接纳;二是强调其"黑人性",激发种族自豪感、增强种族凝聚力,与白人种族主义分...
关键词:“双重意识” 美国黑人小说 文化身份 建构 倾向 
美国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被引量:10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91-95,共5页郑新民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在叙事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使用隐喻性的叙事语言。以《最蓝的眼睛》书名,以及小说中的“秋冬春夏”、“楼房”、“万寿菊”、“白人的眼神”等具有代表性的隐喻为焦点,可以透析莫里森是如...
关键词:隐喻 《最蓝的眼睛》 黑人文学 白人文化 
美国黑人小说的嬗变及双重文化被引量:5
《学术论坛》2006年第4期180-183,共4页刘加媚 
几百年来,非洲裔族群对种族平等的呼声从未间断。美国黑人作家在各国的历史语境中挣扎摸索,探求一条通向独立自我、独立人格的道路,其间对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或以“求同”作文化融合的尝试,或以“立异”抵抗修正主流文化,使其为负载两...
关键词:自由 独立 奴隶叙事 身份认同 双重意识 美国 黑人小说 
美国黑人小说的主题嬗变被引量:3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48-50,共3页王庆勇 
文章从分析美国黑人文学各个阶段的主要小说入手,以时间为序,结合美国的历史背景,揭示美国黑人小说主题由血泪史到抗议再到自省的嬗变过程,并兼及其艺术手法由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转变。
关键词:美国黑人小说 主题嬗变 血泪史 
希望的复兴,创痛的记忆——美国黑人小说《土生子》的社会启示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第S1期94-96,共3页徐品晶 
本世纪20年代百万美国黑人"大迁移"不但满足了北方一些大城市因为工业发展而迫切需要的劳动力,黑人也因为大规模集中于城市而具备了广泛开展文艺活动的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人民族运动一度高涨,一些优秀的黑人文学艺术家开始对自...
关键词:黑人小说 黑人民族 黑人文学 美国黑人 俯首贴耳 黑人作家 白人社会 哈莱姆文艺复兴 文艺活动 《看不见的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