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信

作品数:42被引量:56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王秀石赵海英杨树喆翁敏华雷天来更多>>
相关机构:中共本溪市委西安音乐学院桂林理工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辽宁行政学院学报》《中国典籍与文化》《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文史知识》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宋无忌 天神还是精怪?
《中华遗产》2024年第10期10-11,共2页墨飞 云白(绘图) 
在古代神魔小说和道教典籍里,常常出现被称为“元帅”的神明。“元帅”本是古时军队的统领,然而在民间俗信中,也可能指法力卓越的神兵天将,最著名的就是“雷部三十六帅”。
关键词:神魔小说 民间俗信 精怪 道教典籍 三十六 宋无忌 
牲畜 图腾 异豕--以唐志怪故事中“猪”的书写为中心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年第10期72-76,共5页赵奕柔 
作为最早被驯养的牲畜之一,“猪”不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有较强的存在感。唐代四部志怪笔记《酉阳杂俎》《纪闻》《玄怪录》和《广异记》中,也有一定数量的故事对“猪”进行了截然不同的书写,塑造了不同类型的“...
关键词:唐代 《酉阳杂俎》 志怪故事 民间俗信  图腾 
陈勤建:中华传统民俗的神韵与智慧
《上海采风》2023年第5期77-79,共3页木曰雨 
近日,上海市文联“文艺家大讲堂”在上海文艺会堂再度开讲,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大终身教授、上海民协原副主席陈勤建,以《中华传统民俗的神韵与智慧》为题,从生存方式、生产技艺、生活经验、口承...
关键词:生产技艺 传统民俗 文化自信 终身教授 上海文艺 陈勤建 民间俗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床公床婆庶物有灵
《中华遗产》2023年第8期10-11,共2页墨飞 张寒露(图) 
民间俗信,万物有灵,家宅庶物也不例外。门有门神,灶有灶神,井有井神,内外院落可谓无微不至。连最“隐私”的卧室床头,也有神灵光顾,他们叫“床公”“床婆”。南宋曾三异的笔记小说《同话录》中讲了一个典故:某夜,在翰林院值班的崔大雅,...
关键词:笔记小说 民间俗信 万物有灵 翰林院 家宅 大雅 
广胜寺 解难之神,纾困之道
《中华遗产》2021年第11期82-89,共8页于汐 马毅敏(摄影) 
“广大于天,名胜于世”,故其名为广胜寺,而它真的是一座寺庙中的传奇:宝塔、壁画、古卷三绝;佛教、民间俗信合璧。寺庙之宝,折射的却是晋南人民面对大灾大难的坚强与乐观。
关键词:广胜寺 民间俗信 寺庙 佛教 
基于实践理论视域的民间俗信变迁
《社会科学家》2021年第3期140-144,共5页叶建芳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广西边境民间信仰实践变迁与地域文化建构研究(项目号:18BZJ049)的阶段性成果
综合运用布迪厄的惯习、场域、资本与萨林斯的搬演性结构、并接结构等实践理论概念工具,分析民间俗信变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关联,认为布迪厄的实践理性关注内容比重,萨林斯的象征理性侧重文化结构,两者在解释、解决民间俗信的同化(消...
关键词:实践理论 布迪厄 萨林斯 民间俗信 变迁 
广西边疆儒释道与地方俗信文化交融研究——以龙州壮族丧礼为例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16-21,共6页叶建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西边境民间信仰实践变迁与地域文化建构研究”(18BZJ049)。
在广西边境龙州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儒释道与地方民间俗信文化均很浓厚,它们相互交融,存在儒释道吸收地方民间俗信,地方民间俗信吸纳儒释道文化,以及两者相互共存、相互融合生成新的文化形态等三种类型。这说明国家的力量在长期的历史...
关键词:边境 儒释道 民间俗信 文化交融 
量具:计量之余“驱恶镇邪”的厌胜物
《山海经(故事)(上)》2019年第11期64-65,共2页吕洪年 
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计量用具,主要有尺、秤、斗、算盘等。民间俗信,这类计量用具可以当作法宝。运用时,其主要的效力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祈吉得福。如旧时工商行业举行公祭或向赵公、关帝等神衹膜拜时,上述器物都是基本礼器...
关键词:民间俗信 礼器 计量 用具 
从“三言”看明代民间俗信
《文学教育》2018年第20期28-30,共3页滕静 
冯梦龙的《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写到的相当多的民间俗信,涉及到民众生活的 方方面面,形式种类繁多,这既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风情,也是作者借当时俗信劝讽人们向善积德的一种手段. 这种传播礼教的方式得到社会各阶...
关键词:三言民 间俗信 功利性 随意性 广泛性 
“祭祀”与“纪念”之间——对“东方之星”事件“头七”公祭的考察被引量:4
《民俗研究》2017年第4期109-116,共8页王晓葵 雷天来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灾害记忆传承的跨文化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4ASH015)的阶段性成果
灾害公祭作为一种公共社会活动和仪式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关系。"东方之星"游轮翻沉事件发生后,政府采用民间俗信"头七"的时间举行公祭,而公祭之仪式、内涵、主体却与传统俗信差异极大。在此背后,...
关键词:灾害 民间俗信 公祭 仪式 “头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