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见性

作品数:41被引量:5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陈治国李云飞王昊宁王昊宁贾江鸿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代哲学》《教育学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西大学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数学的本质与直观的原则:康德VS胡塞尔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4年第1期3-12,共10页钱捷 
上周末参加一位博士生的论文答辩会,他的论文主题是马里翁的“被给予性现象学(la phénomenologie de la donation)”。这一现象学的核心是“朝向被给予物的还原”,它被说成是(相对于胡塞尔的超绝还原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还原的)“第三...
关键词:马里翁 被给予性 明见性 现象学 论文答辩 论文主题 胡塞尔 不彻底性 
确然之地基,还是显现之场所?——论意识在现象学中的地位
《现代哲学》2024年第3期77-85,共9页高松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2120210227)。
现象学中的“意识”超越了近代认识论中确然性基础的角色,成为使一切对象得以显现的超越论场所。通过对“超越”和“超越论”的重新解读,现象学揭示了意识的内时间视域结构,使其成为一切对象得以显现的可能性条件。这种超越论转向将意...
关键词:超越论 显现 内时间意识 明见性 
意向性与明见性——当代中国影像民族志的空间叙事研究
《艺术学界》2023年第2期17-33,共17页赵岚 孙景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影像民族志研究”(17XMZ034)阶段性成果;川师电影文化研究中心成果
作为视觉人类学研究手段和书写文本的影像民族志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学的表述方式和“写文化”形式,获得“影像赋权”。将理性看做朝向明见性的现象学为当代显像问题的理解,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阐释话语体系。当代中国影像民族志在图像性...
关键词:影像民族志 叙事美学 图像性的意向性 本质直观 明见性 
意识的事实明见性与二重性:论梅纳·德·比朗“原初事实”学说的突破性价值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31-37,共7页陈慕禅 
梅纳·德·比朗(Maine de Biran)作为十九世纪法国自成一派的哲学家,其理论的重要性一直未能得到准确的评判,这在很大程度上起因于哲学史研究者对其原初事实学说内涵的模糊介绍。比朗的原初事实思想要解决的是人类思想观念的确定性基础...
关键词:梅纳·德·比朗 原初事实 意志努力 因果性 阻抗 本己身体 
基于个体明见性的道德教育
《教育学报》2022年第4期16-25,共10页孙风强 李德显 
2018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盛开与怒放: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8CYMJ14);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所面临的复杂境遇及其教育应对研究”(项目编号:19YJA880072)研究成果。
当前德育主要基于道德规范,忽视个体明见性。如果德育要在个体行为与道德规范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它必须触发个体明见性的情感体验,后者才是德育在个体内心发生教育影响的现实基础。因此,德育并不是它表面所显示的那种基于道德规范的实践...
关键词:个体明见性 内心体验 还原 验前 超越 
胡塞尔后期思想中的规范性理论——一项基于《被动综合分析》的考察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0年第2期366-385,共20页杨铮 
一、现象学中的规范性问题规范性(Normalitat,normativity)^(①)是当代分析哲学和伦理学中经常提及的话题,它标明了意识和知觉活动中不可被还原为自然实在物和实在物之关系的最一般特征,即发生在主观领域内的一切事件借此得以完整保留...
关键词:胡塞尔 《被动综合分析》 明见性 
以国际哲学研究为目的的现象学方法论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0年第2期321-339,共19页山口一郎 张政(译) 廖钦彬(校) 
在我们生存的现代,追问国际哲学研究的方法之际,在哲学上,国际哲学还必须能够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发生于2011年3月11日的"福岛核电站事故"中来。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人的生存的基础面临危机时,换句话说,直面衣食住这样文化的根底下被隐...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 意向性 哲学研究 明见性 发生现象学 斯特恩 
宗教经验的分析性证明和现象学证明:奥尔斯顿和胡塞尔
《基督教学术》2020年第2期235-256,427,共23页迈克尔·巴伯 李建峰(译) 刘剑涛(校)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国外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新形态及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17JZD041)的阶段性成果
威廉·奥尔斯顿的《感知上帝:宗教经验的认识论》主张,宗教经验为宗教信仰初步提供了明见性和证明,其方式和感知经验为感知信念提供明见性和证明很像。埃德蒙德·胡塞尔在一个自足的理论内阐述了对明见性更全面的解释:明见性即拥有这样...
关键词:明见性 宗教经验 感知 发生现象学 先验现象学 
胡塞尔《逻辑研究》第六研究中的直观充实理论与真理观被引量:1
《黑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17-25,共9页孙铁根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六研究(以下简称第六研究)中详细阐述了直观充实理论。胡塞尔从动态的视角对作为意指与充实的统一的意向结构进行了详细深入的阐述。意向的直观充实为真理观念提供了现象上的规范性标准。根据这种标准,真理与存...
关键词:直观充实 代现 相即理想 明见性 范畴直观 
论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本质”概念——以《现象学的观念》为例被引量:3
《文化学刊》2020年第10期35-39,共5页姚霞 
胡塞尔认为,作为普遍的本质才是认识论的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尽管胡塞尔沿用了传统意义上的本质术语,但是其本质的内涵与以往哲学大相径庭。基于《现象学的观念》一书,沿着胡塞尔对认识论的现象学的研究路径,即“认识是如何可能的”,来...
关键词:胡塞尔 本质 明见性 《现象学的观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