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佛教

作品数:98被引量:6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纪华传邵佳德陈胜沈庭何建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今日民航》《佛教文化》《宗教学研究》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太虚大师的宗教革新与文学嬗变——基于“人间佛教”的考察
《法音》2024年第7期26-31,共6页江卉 党晓龙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八闽文学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索与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2021C002;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福建故事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项目编号:JAS21280阶段性研究成果。
太虚大师(1890-1947),俗姓吕,本名涂森,法名唯心,别号悲华,曾创办武昌佛学院,担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闽南佛学院院长等职,乃中国近代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开启了近代佛教改革的序幕。他不仅是二十世纪“人间佛教”的创立者、倡导者,...
关键词:人间佛教 太虚大师 闽南佛学院 佛教文学 近代佛教 南普陀寺 悲华 宗教革新 
九华山地藏道场的近代形象及其媒体呈现
《世界宗教文化》2024年第2期136-144,共9页沈庭 陆琼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支那内学院与近代佛教知识的创生和发展研究”(编号:20YJC730006)的阶段性成果。
近代僧人和学者的游记展示九华山地藏道场的诸多形象,揭示出佛教山林空间的近代文化景观。这些游记在晚清民国时期更多地被刊登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上,随着近代媒体的介入,以九华山为代表的佛教名山道场在传统叙述的神圣、美好的形象得...
关键词:佛教名山 近代佛教 公共领域 九华山 
陈垣与近代佛教历史研究
《宗教学研究》2023年第6期128-136,共9页彭沁沁 
随着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宗教学术的建立,史学成为考察中国宗教传统的重要方法。传统佛教历史书写的范式逐渐被系统化、理论化以及“世俗化”的现代历史叙事所取代。本文以陈垣为例,考察其佛教历史书写与自身信仰立场、学术背景和方法...
关键词:陈垣 明清佛教 佛教史 近代史学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成立与南北传佛教的联合
《佛学研究》2023年第1期16-32,共17页沈庭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域外藏多语种民国佛教文献群的发掘、整理与研究”(21&ZD251)阶段性成果。
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空前高涨,中国佛教逐渐成为北传佛教最为重要的代表。在此背景下,法舫为代表的中国佛教界不仅被邀请参加第一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成为世佛联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而且成为世佛联主要的团结对象。在这个联合过程中,马拉...
关键词:世界佛教徒联谊会 近代佛教 南传佛教 马拉拉塞克拉 法舫 
近代佛教革新运动中的爱国思想及实践
《法音》2022年第12期59-65,共7页刘茹 于鸽 
一、入世救国的近代佛教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步入近代化进程的中国经历了传统社会失序和宗法统治思想崩解的危机,与此同时遗留下来了诸多社会问题,造成了人们原先依靠宗法伦理所建立的安全感的普遍失落。除了教育救国、科技救国、实业救...
关键词:宗教界人士 革新运动 实业救国 教育救国 社会失序 宗法统治 近代化进程 宗法伦理 
近代江浙地区汉传佛教教育的实践与特点
《宗教学研究》2022年第3期130-137,共8页胡永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以来中国汉传佛教教育的转型研究”(21BZJ031)阶段性成果。
在近代“庙产兴学”问题再次突显的背景下,辛亥以后江浙地区佛教界注重与世俗力量的互动,佛教教育的办学实践反映出中国佛教界“办学兴教”的自觉意识。在办学模式方面,江浙地区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现代化的学制体系,体现出平衡内外学的...
关键词:近代佛教 僧教育 庙产兴学 佛学院 中华佛教总会 
流动与联结:近代中国城市商业发展对佛教寺院空间的影响
《宗教学研究》2022年第2期157-161,共5页刘懿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17ZDA233);国家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中国化佛教寺院空间研究”(21CZJ002);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22TD005)阶段性成果。
近代中国佛教在民族资本主义勃兴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机遇,佛教的开放性与流动性在城市空间中得以发挥,形成了与城市经济、生活、文化相融合的城市佛教。城市佛教团体在民族实业家加入信仰者队伍之后,产生了近代意义上的“居士佛教”,城市...
关键词:近代佛教 商业 城市空间 僧俗关系 
民国《弘法社刊》的办刊定位及其作用
《法音》2022年第1期31-34,共4页李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中国近现代佛教报刊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YJAZH041。
近现代佛教报刊的兴办,被认为是佛教复兴的一大标志。目前为止,出版总数虽难以确定,"但很有特色,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参与面广、内容繁杂、有个性,反映了佛教界各种不同势力和不同组织的要求"^([1])。民国的佛教界,可以概括为改革与保守...
关键词:佛教界 佛教史 佛教复兴 圆瑛 太虚 中国近代佛教 两大阵营 新旧之争 
太虚大师“佛教抗战论”述评
《法音》2021年第6期29-37,共9页张有才 
中国药科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632017RW10。
太虚大师(1890-1947)作为中国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在全面抗战之后,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界代表人物,肩负起整合中国佛教以投入抗战的重要历史使命。本文则通过梳理太虚关于抗战的文章、演讲、声明、通信等史料,着重从理论层面探讨他...
关键词:太虚大师 中国佛教界 大乘佛法 革新运动 中国近代佛教 抗战救国 全面抗战 佛教徒 
太虚的教制改革及其对近代佛教制度入世转型的影响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22-29,共8页李凯 郭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6CZJ005)。
基于近代佛教在组织、制度层面存在的混乱与衰颓局面,太虚从契理契机的立场推动近代佛教在组织、制度以及政教关系层面的革新与发展。从组织制度层面看,太虚教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克服佛教在帝制时代因丛林制的影响而养成的惰性以及在...
关键词:太虚 近代佛教 教制改革 入世转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