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指代词

作品数:47被引量:111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李璐曹炜洪波梁忠东洪波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南开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湖南邵阳方言近指代词“箇只”的多功能用法被引量:2
《方言》2022年第2期230-239,共10页蒋遐 蒋协众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湘西南地区湘、赣方言语法的深度描写与接触、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1BYY010)的部分成果。
湖南邵阳话的指示词“箇只”可以单独充当论元,也可以作为限定成分,出现在名词性或谓词性成分之前,表示定指、类指等功能,并扩展出话题标记、话语标记以及定语标记等多种功能,“箇只”的其他功能都是从其限定性功能发展而来的。文章简...
关键词:湖南邵阳话 湘语娄邵片 近指代词 箇只 多功能 
汉语近指代词预指用法的历时发展被引量:1
《古汉语研究》2021年第3期55-66,127,共13页曹亚北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多卷本断代汉语语法史”(14ZDB09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上古汉语语义知识库的历史语法与词汇研究”(18JJD740002)。
预指是指示词指示并衔接下文的用法,语言中常用近指代词表达预指。文章探讨汉语史上近指代词预指用法的发展,指出:上古汉语中近指代词罕见预指用例;中古译经频繁使用近指代词“是”、“此”等表达预指,这些词常对译原经中固有预指功能...
关键词:预指 近指代词 中古译经 语言接触 
对上古汉语近指代词的新审视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2期70-71,共2页曹炜 李璐 
上古汉语体词性近指代词主要有“兹”“是(时)”“此”“斯”“伊”5个,其中除了“兹”和“此”的研究中出现的分歧相对较小之外,其他各词的认识分歧均较大。近指代词“斯”出现时间较晚,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未出现。《尚书》中有1例。个...
关键词:上古汉语 指示代词 郭锡良 近指代词 《尚书》 认识分歧 体词性 甲骨文 
关于上古汉语近指代词研究中所存分歧之新审视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6期222-222,共1页曹炜 李璐 
上古汉语体词性近指代词研究中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斯”是否为近指代词及其用于主格的问题;“是”究竟是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同、“是”与“时”的关系以及“是”的句法功能问题;“伊”属于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词;“此”和“是”异同研究...
关键词:上古汉语 句法功能 远指代词 近指代词 体词性 异同研究 分歧 新审视 
关于上古汉语近指代词研究中所存分歧之新审视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162-173,共12页曹炜 李璐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至民国末期汉语代词发展演变史研究”(项目编号:15BYY130)的阶段性成果。
上古汉语体词性近指代词研究中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斯”是否为近指代词及其用于主格的问题;“是”究竟是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词、“是”与“时”的关系以及“是”的句法功能问题;“伊”属于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词;“此”和“是”异同研究...
关键词:上古汉语 近指代词 体词性 谓词性 分歧 新审视 
作者声明
《中国语文》2020年第2期157-157,共1页
本刊2019年第6期发表的《再谈近指代词“這”的来源》一文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研资局优配基金(GRF)项目(编号:18600915)的资助,根据作者要求,特作此声明。
关键词:香港特别行政区 GRF 近指代词 
再谈近指代词“這”的来源被引量:7
《中国语文》2019年第6期643-664,766,共23页朱冠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律部佛典语法研究”(14BYY117);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佛典语言的中国化”(13XNL007)成果
汉语近指代词"這"从唐代开始见于文献,但它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从语法功能和语音变化两个方面论证"這"来自中古以前常见的近指代词"是",同时也讨论了"是"在中古以后的去向,即北方成为"這",南方成为"底"。"這"的个案充分...
关键词:近指代词   阿堵  虚词本字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近指代词的发展演变
《学术交流》2019年第4期159-168,共10页李璐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至民国末期汉语代词发展演变史研究"(15BYY130)
先秦时期汉语近指代词主要有"兹""此""是""斯""伊""然""若""尔""否"等。魏晋南北朝时,"兹""伊""若"等失去了近指代词的属性,出现了一些新的近指代词,如"阿堵""箇(个)""乃""能"等。体词性近指代词中,"此"仍然以作定语和宾语为主,新出现了...
关键词:先秦 魏晋南北朝 近指代词 体词性 谓词性 
俄汉叙事话语中远近指代词的认知语义阐释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80-84,共5页黄东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7BYY00196);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2B018);黑龙江省教育厅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
指示代词是一种泛语言词汇—语法类别,是典型的指示语。指示代词不单可以用于纯指示功能,也可以有篇章指示(照应)功能,用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文基于叙事理论,以俄汉文学叙事话语为例,分析远指代词和近指代词指示功能的特点,探讨俄语...
关键词:指示语 叙事话语 远指代词 近指代词 
从《史记》看近指代词“是”“此”“斯”的发展演变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年第1期16-17,共2页刘婧 
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左传>与<史记>史实相同部分的代词比较研究"(SK13LX523)阶段成果
通过调查《史记》中指示代词"是""此""斯"的用法和功能等方面的情况,并与《左传》作比较发现,从先秦至两汉时期,近指代词"是"逐步发展成为系词,其他代词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史记 指示代词 演变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