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史剧

作品数:15被引量:1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陈鉴昌王小强江倩佟波陈夫龙更多>>
相关机构:西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陕西教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长江学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哈尔滨学院学报》《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自我表达、现实介入与文本的历史性——郭沫若《棠棣之花》创作过程考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197-203,共7页谭嫦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抗战大后方重要文学副刊研究”(19BZW020)阶段性成果。
从1920年的“诗剧”到1941年的“史剧”,《棠棣之花》从一部“半成品”到最后定型公演的漫长过程,贯穿了郭沫若“五四”和抗战时期两个最重要的文学活动阶段,见证了他从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到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成长。作者在不同的历史语...
关键词:郭沫若 《棠棣之花》 抗战史剧 
“失事求似”:历史的症候与伦理——重评郭沫若抗战史剧
《长江学术》2019年第3期94-101,共8页陈若谷 
郭沫若写于抗战期间的《棠棣之花》《屈原》《南冠草》等几部历史剧,虽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历史,但意在利用对历史的重新阐释,振奋民众的抗日决心。他所提出的"失事求似"的史剧方法,以一种流动的现实观主动创造历史。郭沫若在融汇个人的抒...
关键词:郭沫若 史剧 “失事求似” 艺术观念 
侠义爱国的悲壮之音——郭沫若抗战史剧新论被引量:1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8年第1期226-235,共10页陈夫龙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新文学作家的侠文化观及其价值重构研究”(2016M60217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研究”(10CZW051)的阶段性成果
在郭沫若的抗战史剧中,他立足于抗日救亡的时代语境,紧跟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主流话语,遵循古为今用、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将抗战的时代背景与侠文化相结合,秉持政治家的敏感思维、思想者的睿智识见和现代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深入发掘...
关键词:郭沫若 抗战史剧 侠义爱国 民族大义 
郭沫若抗战史剧语言探索及实践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57-61,共5页王小强 张敏 
四川省教育厅"郭沫若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Y2014A04
郭沫若史剧艺术探索,在抗战时期走向成熟。这种成熟在史剧语言特性的探索及实践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在抗战史剧中,出于对史剧语言时代性的考虑,郭沫若提出了"古今共通语"理论并加以实践;出于史剧的舞台表演考虑,他提出了史剧语言口语化...
关键词:郭沫若 抗战史剧 语言 
论郭沫若抗战史剧的特征及政治理念被引量:1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121-123,共3页佟波 
在"一切为了抗战胜利"的"抗斗"理念下,郭沫若以笔为武器,创作出了具有现实针对性、政治尖锐性和鲜明性时代的抗战史剧,并以独特的创作手法表达了反对分裂投降、主张团结抗战的政治理念。在这些史剧中,作家塑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形...
关键词:郭沫若 抗战史剧 创作特征 政治理念 
论郭沫若抗战史剧题材处理中的时代隐喻性原则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98-102,共5页王小强 
山东省教育厅项目"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审美意识形态研究--以郭沫若历史剧为例"(J09WC68);中国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关于历史题材文艺作品改编原则的探索与研究--以郭沫若历史剧为例"(201013049)
在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写作中,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理论焦点问题。在这一问题上,郭沫若在抗战时期史剧理论与实践中,探讨了史学家和史剧家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史剧题材处理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代隐喻性原则...
关键词:郭沫若 史剧 题材处理 时代隐喻 
郭沫若抗战史剧表现的生死观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54-57,共4页陈鉴昌 
郭沫若的抗战史剧,选材立意追求普遍性,突出表现为反映人类永久关心的生死问题。它依靠戏剧冲突所表现的生死观,具体内涵包括三点:讴歌人民大众的崇高生死观,鞭挞剥削阶级的卑劣生死观,昭明生存与死亡的辩证关系。艺术作品如何避免速朽...
关键词:郭沫若 抗战史剧 内容 生死观 
郭沫若抗战史剧奉献的救国策略被引量:2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30-33,共4页陈鉴昌 
既遵循艺术创造的规律,又强烈地干预现实,这是戏剧文学的神圣使命。郭沫若的抗战史剧,便具有这种优秀品格。它利用历史与现实的相似点,营构戏剧冲突,成功地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三大政治任务,即外反侵略争国权,内反专制争民主,坚持...
关键词:郭沫若 抗战史剧 内容 救国策略 
大中华民族观的展现——论郭沫若抗战史剧的民族观
《四川戏剧》2006年第5期43-44,共2页朱英姿 
关键词:民族观念 抗战史剧 郭沫若 中华民族 精神需求 
郭沫若抗战史剧昭示的人权真理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16-19,共4页陈鉴昌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郭沫若历史剧研究>
郭沫若是为中国人民谋求人权的杰出战士,也是设计人权治国方略的先行者,他的六部抗战史剧,称得上这方面的力作。剧本依靠舞台形象所昭示的人权真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批判剥削阶级破坏人权的罪行,歌颂人民大众争取人权的壮举,揭...
关键词:郭沫若 抗战史剧 内容 人权真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