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谈

作品数:427被引量:80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国山黄益平王为衡卫兴华杨希平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科学与道德的关系--评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5年第2期176-178,共3页申娜 
1753年,第戎科学院就“科学与艺术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发起了讨论,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一文参与,明确表达了他的否定观点。卢梭从捍卫学术自由和纯粹知识的写作立场出发,通过具体阐述科学与道德的矛盾关系,探寻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是...
关键词:科学 道德 空谈家 
停止空谈: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警钟
《世界环境》2024年第6期73-75,共3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24年11月发布了《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各国必须在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中共同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减少42%,到2035年减少57%。如果不能提高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温 破坏性影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报告》 国家自主贡献 问题及应对措施 
知行合一的当代运用
《山花》2024年第12期134-137,共4页赵平略 
一、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社会背景与目的知行合一是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王阳明在贵州提出的。他当年提出知行合一,是针对当时知行分离,知而不行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道德空谈,一些人满口仁义道德,一心只想着升官发财,嘴里说“知”,...
关键词:知行合一 仁义道德 王阳明 真知 当代运用 知而不行 一心 空谈 
宋明理学“实谈心性”的三重努力——以朱熹、王阳明为中心的考察
《哲学研究》2024年第12期74-83,共10页李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朱子圣人观研究”(编号24BZX035)的阶段性成果。
明末清初以来,宋明理学心性论被贴上了“空谈心性”的标签。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宋明理学心性论可以说是“实谈心性”之学,它起源于对“空谈心性”的批判和对“实学”的追求,并至少为之付出了三重努力:结合事务,以便谈清楚足以成就家事...
关键词:宋明理学 空谈 实谈 朱子 阳明 
没有好产品的营销都是空谈
《农药市场信息》2024年第24期33-33,共1页
产品是践行企业战略的载体和路径,营销是把产品进行放大化。没有好产品的营销,到头来,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会留下什么。好的产品是基础,加以营销的辅助,就会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让产品大卖,从而让企业持续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化腐朽为神奇 营销 竞争力 生命力 产品 
如何走出《逻辑哲学论》怪圈?
《现代哲学》2024年第5期68-74,共7页李国山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维特根斯坦主要著作释义与研究”(21AZX012)。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序言中宣称已从根本上解决了所有哲学难题,却又在全书结尾处说构成该书的命题都是无意思的空谈。这种明显的悖谬性给理解该书的思想造成很大妨碍,同时也引发关于如何走出维特根斯坦设置的怪圈的种种争论。如...
关键词:言说与显示 无意思的空谈 拉姆齐 阅读 
道不可坐论 理不能空谈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年第9期64-64,共1页陈银健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为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时指出:“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求各级干部进一步,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学风 党的创新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 培训教材 实干家 习近平总书记 
ESG表现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是一句空谈吗?
《生产力研究》2024年第7期130-136,共7页孔震 杨海兰 
文章基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论和企业ESG表现的相关研究,以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在宏观-中观-微观因素的调节作用下企业ESG表现对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等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
关键词:ESG表现 环境规制 市场竞争 内部控制 投资效率 
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
《时代青年(视点)》2024年第6期42-42,共1页任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为即将出版发行的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求各级干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道...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学风 党的创新理论 出版发行 知行合一 干事创业 理论联系实际 起而行 
境界与空谈——论早期佛教对形而上学的态度
《世界宗教文化》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林乾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早期佛教缘起说文献和思想研究”(编号:20AZJ001)的阶段性成果。
一般认为,佛教有自己的哲学体系和形而上学作为其实践的基础。本文探讨早期佛教经典中“境界”(visaya/visaya)的概念,说明“境界”既代表经验的领域,同时也是语言的作用域或框架是一一一个词只在它自己的领域内才有指称作用,而在这个...
关键词:早期佛教 形而上学 鲁道夫·卡尔纳普 境界 无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