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传文学

作品数:164被引量:196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蒲生华耿英春赵锐叶舒宪黄晓娟更多>>
相关机构:青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空间形象和艺术特征——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抚州话文研究
《小说月刊(下半月)》2024年第24期0040-0042,共3页张学文 
抚州市社科规划项目“抚州话文的形态特征及文化价值研究”(22SK15)
抚州话文是一种流传在江西抚州地区的民间口传文学,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性知识以及当地民众日常生活最深层的行动逻辑。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发现,抚州话文的艺术创作虽然停留在对生活的“粗加工”层次,但形式自由,内容丰富,含长篇传奇、民...
关键词:抚州话文 艺术人类学 口传文学 空间形象 艺术特征 
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学英译的描写模式探究
《译苑新谭》2024年第1期275-291,共17页章杨 
西南民族大学2023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我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学英译的描写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B2023225)资助。
本文依据图里和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构建了由文本选择、译文结构、翻译模式和翻译策略四个要素构成的少数民族口传文学英译的描写模式,并应用该模式,以苗族古歌为例,对我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学英译作品按历时顺序分阶段进行描写,总结...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学 英译 描写模式 
文化记忆视域下西南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的“同源共祖”叙事研究
《现代教育与应用》2024年第6期175-178,共4页郑明钧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语言接触视野下的阿怒语言文化研究(编号:PY202228)。
文化记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共同经历和情感认同的基础,具有构建民族身份认同、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作用。“同源共祖”叙事以不同民族的共同祖先为核心,构建了不同层级的“家”的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根基。本文...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 文化记忆 口传文学 同源共祖 叙事研究 
《离骚》叙事与“辞”体的发展被引量:1
《云梦学刊》2023年第6期64-72,共9页蔡树才 王召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出土战国叙事文献整理与研究”(21XZW044)。
《离骚》同卜辞、祭祷辞的结构是大体对应的,其内容是运用叙述语言模拟在场的卜筮、祭祷等仪式展演活动。从东周时期言说、书写逐步脱离歌唱与仪式展演而独立发展的脉络看,《离骚》应是一种远离了音乐和占祭仪式、对人类本真活动加以语...
关键词:叙事结构 叙事韵文 口传文学  
祁连山区青海段口传文学传播生态的路径建构——从空间认知到场域认同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175-184,共10页唐仲娟 李静煦 马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祁连山区各民族口传文学传承保护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XMZ042);西北民族大学202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项目“西部文化景观建设与中华文化符号共享研究”(项目编号:31920220051)。
充满生命气息与人文特质的口传文学是祁连山区青海段“文化走廊”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对自身历史、文化及社会最真切、最直接的记忆,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独特性。口传文学所承载的文化景观与情感空间对于建构民族文化的...
关键词:口传文学 空间认知 场域认同 传承困境 传播生态 
云南少数民族口传经典史诗——哈尼族民间歌谣《哈尼哈巴》
《创造》2023年第10期F0003-F0003,共1页
《哈尼哈巴》是云南哈尼族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一部民间歌谣,是远古时代保存至今的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原始说唱艺术的“活化石”,是人类口传文学的经典之作。《哈尼哈巴》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伦理道德、婚嫁...
关键词:民间歌谣 口传文学 说唱艺术 哈尼族 云南少数民族 百科全书 伦理道德 口传经典 
好一幅骋怀远目的音乐诗画——第三届“海洋风”主题展演作品歌词述评
《词刊》2023年第9期58-61,共4页何马玉涓 
在世界各民族的口传文学中,关于大海的神话传说、民间歌谣不胜枚举,这是由生命诞生于海洋,海洋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所决定的。人类从大海中获得生存的资源,依靠大海走向远方,与大海彼此守护的同时也会以战胜海上风暴而自我肯定。大海成...
关键词:自我肯定 民间歌谣 音乐诗 口传文学 艺术创作 神话传说 精神家园 海洋风 
裕固族传统仪式中口传文学的本体描述与功能研究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37-42,共6页张辉刚 于聪 祁子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祁连山区各民族口传文学传承保护机制创新研究”(20XMZ042);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甘青宁各民族婚俗文化的传播创新路径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2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三交’视域下裕固族《沙特》的传承保护机制创新研究”(31920220077)。
在裕固族传统的社会生活中,仪式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话语集合”,它以一种直观、生动、又具规范性和操作性的行为,承载着裕固族诸多的文化现象,作为“仪式话语集合”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仪式中的各类口传文学凭...
关键词:裕固族 传统仪式 口传文学 功能阐释 
秩序与规范:媒介视域下祁连山地区口传文学研究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35-39,共5页杨伟 张毅 李海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祁连山区各民族口传文学传承保护机制创新研究”(20XMZ042)。
充满自然气息和生命特征的口传文学是祁连山地区“文化走廊”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在该区域的族群在处理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时形成了一系列融合历史、风俗、秩序与规范的口传文学。丰富的口传文学在历史传承中濡化为族群成员共享...
关键词:祁连山 口传文学 媒介视域 秩序 规范 
口传文学“第四堵墙”的嬗变与重构——以凉州贤孝的影像化传播为例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40-46,共7页贾倩 杜婷婷 彭玉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祁连山区各民族口传文学传承保护机制创新研究”(20XMZ042)。
随着新媒体艺术和受众审美升级的双向前进,口传文学历经了口口相传、仪式化传播到影像化传承的嬗变,逐渐走向日常化、大众化、视听化道路,在此期间艺人与受众相隔的“第四堵墙”亦在悄然演变。以口传文学的“第四堵墙”为索引,聚焦于口...
关键词:口传文学 第四堵墙 凉州贤孝 影像化传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