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供补强

作品数:76被引量:333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秦宗文纵博张明勇储陈城皇甫长城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安徽省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口供补强的模式选择及完善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121-133,共13页林慧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证据的支撑力和区分力问题研究”(19XFX006);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落实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23SKJD008);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实施机制:域内外机制衔接问题研究”(19JD010);西南政法大学校级课题“完善涉众型犯罪案件中的涉案财物处置程序”(2021XZNDJDYB-01)。
目前我国立法对口供补强规则仅作原则性规定,司法实践缺乏统一适用标准,“形式补强”问题严重。从域外视角来看,美国对口供补强规则进行了详细规定,并形成了“罪体规则”和“可信性标准”两种补强模式。然而这两种模式补强范围缺乏周延...
关键词:口供补强 罪体规则 可信性标准 一体化模式 
以庭审为中心的口供审查规则构建被引量:1
《人民司法》2023年第25期43-46,60,共5页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构建以庭审为中心的口供审查规则,是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冤错案的产生基本都与口供审查存在直接关联。本文认为,从源头预防冤错案,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必须正确看待口供、科学审查口供,围绕证...
关键词:直接言词原则 庭前审查 以审判为中心 口供补强规则 以庭审为中心 审查规则 冤错案 源头预防 
隐蔽性证据规则再思考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年第3期124-140,共17页艾明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证明责任减轻制度研究”(课题编号:GJ2022D07)的研究成果
对隐蔽性证据含义的把握,不能仅止于“不为外人所知而只有作案人才知晓”这个形式要件,还应当揭示其具体内涵。借鉴司法实务经验,隐蔽性证据规则所称的隐蔽性证据是指,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关于存放地点、处置去向的供述、指认提取到...
关键词:隐蔽性证据规则 口供补强规则 间接证据定案规则 证明标准 
口供补强规则在证据印证模式下的展开——以李某某无尸杀人案为视角被引量:2
《中国检察官》2023年第2期8-13,共6页秦辉 纪思源 
口供补强规则将包含全部或主要犯罪事实的口供作为主证据,通过补强证据用以担保和加强口供的证明力或可靠性,从而利用口供反映的案件事实予以定案。被告人认罪的无尸杀人案中,应从保障供述真实合法、挖掘隐蔽性证据、合理运用推理三方...
关键词:口供补强规则 印证模式 无尸杀人案 
刑事案件隐蔽性证据补强反思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2年第11期109-112,共4页武榆阳 
隐蔽性证据具有细节性和独特性,在补强被告人口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隐蔽性证据的特点也间接造成了其具有较高的风险,易造成法官的误判。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也会基于自身的目的造成口供的有意污染和无意污染。因此有必要通过内部...
关键词:隐蔽性证据 口供补强 口供污染 补强标准 
对口供补强规则运用逻辑的再思考——以防范虚假补强风险为切入点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129-141,共13页李育林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刑事庭审中对质程序实证研究”(20BFX079)。
我国司法解释确立的口供补强规则是证明力规则,而非证据能力规则,旨在解决供述的真实性而非自愿性。其存在两种进路:一是公开性补强,补强证据既能补强口供的证明力,又能独立证明某个案件事实;二是隐蔽性补强,通过对供述“个体知识”的...
关键词:有罪供述 虚假供述 虚假补强 口供补强规则 庭审实质化 
规范语境下口供补强规则的解释图景被引量:10
《法学家》2022年第1期114-127,194,195,共16页董坤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法规范下监察与司法的衔接机制研究”(19BFX100)的阶段性成果。
补强规则中的口供是指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被告人供述,补强证据是口供外的其他法定证据,与口供没有同源性。借鉴域外的“罪体标准”和“可信性标准”,根据补强对象的不同可将口供补强模式划分为罪体印证补强模式、隐蔽性证据(细节)补强...
关键词:口供补强 罪体印证补强 隐蔽性证据补强 口供事实补强 
隐蔽性证据规则研究被引量:1
《黑河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21-24,28,共5页朱慧颖 
隐蔽性证据规则作为口供补强规则之一,是实践中一项重要的证据规则,具有明确的定罪导向。实践中,由于侦查人员对隐蔽性证据的过度重视,使得隐蔽性证据规则在部分案件中的适用违背了本身的目的。运用隐蔽性证据规则,要厘清隐蔽性证据的特...
关键词:隐蔽性证据 隐蔽性证据规则 口供补强规则 
论口供补强规则在贿赂犯罪调查中的完善--基于检察机关办案实践的分析
《学理论》2020年第7期72-74,共3页刘晟利 
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将本属共同犯罪的行贿与受贿犯罪拆解立案,其深层原因在于突破定罪证据不足的困境。口供补强规则是"另案处理"背后的证据制度基础。基于贿赂犯罪之特殊性,在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为提升反腐败工作法律效果,应...
关键词:另案处理 贿赂犯罪侦查 口供补强规则 行贿人诉讼地位 
第三人转述被告人有罪陈述的证据属性及其使用问题被引量:4
《当代法学》2020年第1期119-127,共9页纵博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研究”(18ZDA139)的阶段性成果。
第三人转述被告人有罪陈述可以发挥两种证明作用,其一是直接证明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其二是证明被告人作出有罪陈述时的神态、行为、情境。在直接证明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时,第三人转述的被告人有罪陈述属于一种传来口供;在证明被告人作出有...
关键词:第三人转述 有罪陈述 口供补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