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

作品数:9554被引量:3601H指数:2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孙德强董保华张冬梅陈特关怀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作者=王蓓x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认定的从属性标准——基于3016件涉平台劳动争议案件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85-96,共12页王蓓 覃秋令 
四川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法治四川”专项课题重点项目“‘互联网+’新业态领域劳动关系认定研究”(SC22FZ01)。
通过研究中国裁判文书网9年间共3016份涉平台用工案件判决书,发现平台用工加剧了劳动关系的模糊化和隐蔽化,法官选择从属性标准的要件与要素时任意性较大,从属性标准的解释倾向不同导致裁判尺度宽严不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形式...
关键词:劳动关系 从属性理论 认定标准 平台用工 特殊认定标准 
大数据视角下的劳动报酬争议研究被引量:2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79-92,共14页王蓓 彭诗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劳动合同法》司法适用的大数据研究”(18BFX191),项目负责人:王蓓。
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防范和化解劳动报酬争议,是巩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到的10万余起劳动报酬争议案件和从其中随机抽样...
关键词:法律大数据 实证研究 劳动争议 劳动报酬 拖欠工资 权利保障 
我国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失灵的反思与对策被引量:4
《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1期19-25,共7页王蓓 
司法部2012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青年项目"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运行分析--基于实证的考察"(12SFB3021)
实践中,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基本失灵。劳资双方谈判力悬殊是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失灵的根本原因。谈判需要建立在双方力量大致均衡的基础上,而目前我国劳方的谈判力基本上趋于零,其根源在于我国关于谈判力的制度设计存在重大缺陷,主...
关键词:劳动争议协商 合作剩余 谈判力 威胁承诺 劳工三权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被引量:12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75-82,共8页王蓓 
2012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法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实证的考察>(SC12C027)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劳动争议仲裁及其相关制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低效率、高成本、制度僵化以及缺乏衔接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革"一调...
关键词:劳动争议仲裁 实证 ADR 制度优化 
经济转型期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成因分析被引量:1
《天府新论》2013年第2期84-88,共5页王蓓 
应结合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来理解目前居高不下的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率。随着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多元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力的所有者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分化为不同的利益集团,经济利益的劳资对立是争议发生的根源。此外,劳...
关键词:经济转型期 劳动争议案件 劳资力量 劳动契约 政府监管 
劳动争议调解:实证分析与改革建言被引量:12
《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6期84-89,共6页王蓓 
立法者的本意是利用调解的低成本和柔性特点来分流、过滤大部分劳动争议案件,缓解劳资对立。目前我国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实效,但远未达到制度设计的预期目标。本文主张将调解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主要方式,最大限度地引...
关键词:劳资对立 劳动争议协商 劳动争议调解 劳动争议仲裁 调解程序 
劳动争议诉讼的实证考察与对策研究——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视角被引量:4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118-128,共11页王蓓 程龙 吕国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青年项目(SC10C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过使用具有同向损益关系的效率——公平作为分析模型,在实证调研资料和数据的支持下,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劳动争议诉讼存在的效率不高、分流不畅、负荷沉重和对于劳动者弱势地位补贴不力等问题,并提出完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具有...
关键词:劳动争议 诉讼 效率 公平 
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改革与设劳动法庭
《民商法争鸣》2010年第1期95-109,共15页王蓓 何霞 杨遂全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有损劳动者权益。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与诉讼时效不能顺利接轨;其他纠纷或裁或诉当事人可任选,劳动类却强裁;民事诉讼法有许多特定程序,却不特定劳动的;劳动争议案件裁审期限较长,劳动者苦不堪言;对劳动仲裁员资...
关键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劳动者权益 劳动法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