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性

作品数:179被引量:259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丁国旗杨建刚徐碧辉齐鹏王刚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康德美学与当代中国生活论美学的建构
《华夏文化论坛》2022年第2期175-182,共8页王晓敏 杨建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方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的范式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BZW025);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资助项目
当代中国生活论美学尝试颠覆以“审美无利害”为核心的康德美学,倡导“感性回归”,恢复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使美学走向“民主”。但生活论美学对“审美无利害”的理解并不符合康德的本意,也使自身陷入矛盾:缺乏审美发生的契机和准入标准...
关键词:日常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 审美无利害 形式的合目的性 新感性 
李泽厚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的五个关键词
《美学与艺术评论》2021年第2期90-104,253-254,共17页江飞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期中国美学的存在论转向与理论形态建构研究”(18BZX142)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深入发掘和整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等思想资源并对它们进行"转换性创造",李泽厚建立起"人类学本体论哲学"体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尽管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确实为"中国实践美学"的...
关键词:李泽厚 主体性实践美学 实践 主体性 积淀 新感性 情本体 
“快闪”文艺实践与“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建构——以“我和我的祖国”爱国主义题材系列活动为例被引量:2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107-113,共7页王刚 肖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空间融合’进程中的文艺学场域建构与知识路径”(16XZW005)。
系列爱国主义题材“快闪”活动已日渐成为“空间融合”进程中大众文艺实践的一种新范式。其有着鲜明的主题性和明确的宣传目的、注重集体性感性经验的有序分配和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表达从形式到内涵上不断转型,以“感性共通”的方...
关键词:爱国“快闪” 国家认同 新大众文艺实践 审美新感性 “日常生活” 
“新感性”电影:中国电影旧理性的钝化与新感性的激发被引量:6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8期87-91,共5页颜纯钧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新形态;新问题;新趋势--21世纪中国电影的失序与重构"(项目编号:17AC002)的研究成果
新世纪以来一批都市爱情片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比如在《小时代》中,以往一部好影片应有的好主题、好形象、好情节,被置换成好演员、好音乐、好画面了。它满足的不是90后的理性认知,反倒是对明星、对画面和对音乐的感性体验。...
关键词:都市爱情片 新感性 旧理性 视觉文化 小时代 
新感性形式与审美距离——马尔库塞距离思想的审美之维建构
《中外文论》2016年第2期93-98,共6页杨向荣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文艺理论的关联研究”(10CZW007)阶段性成果
在马尔库塞那里,艺术的距离主要体现在其所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命题中,即艺术的新感性形式。新感性形式延续现代艺术以来形式革命的冲动性要求,强调把个体的感性从理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使之成为一种政治和意识形态批判...
关键词:马尔库塞 新感性形式 距离 审美救赎 
数字虚拟时代美学的数字化生存被引量: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75-79,共5页黄怀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审美形态研究"(11XAW001)
数字虚拟技术一方面造就虚拟世界及其虚拟主体间性,一方面形成人类新的感性实践方式,完成了主体间性哲学难以完成的对主体性哲学的超越,促使人的感性解放程度得到空前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架起了一座自由互通的桥梁。在文艺审美活动...
关键词:虚拟主体间性 新感性 美学 数字化生存 
文化危机与世界重建——马尔库塞新感性思想被引量:1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33-35,共3页李闯 张岩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BDJ040);2014年辽宁省规划社科基金一般项目(L14Bks013)
近代科技革命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物质日益丰裕,但人们的理想、价值、信仰却出现了缺失和危机:科技理性、工具理性极度张扬,理性作为反思、批判、革命的含义被忽视与遮蔽,人们生存的真实感丧失,对现实盲从、感性...
关键词:马尔库塞 新感性 重建世界 人的解放 
新感性与美学的转型被引量:10
《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8期131-138,2,共8页高建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2D111)
美学学科原本以研究感性从而加强感性为目标,但这种目标从未实现过。现代美学史上的各家各派都将感性的对象放在理性的框架中来研究,从而寻求对美做理性的解读。理性向感性的积淀,也是其中的一派。这种过度的理性化,最终导致了当代美学...
关键词:理性 美学 积淀 新感性 转型 
马尔库塞的审美乌托邦被引量:5
《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128-135,159-160,共8页马大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后现代视域中的文学虚构问题研究"(10BZW003)的阶段成果
在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中,文学艺术是作为现实对立面被建构起来的,它处在与现实相异在的虚构世界。文学艺术作品的结构,是由肯定现实存在与控诉现实存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艺术意识形态与艺术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这种悖论式关系...
关键词:马尔库塞 文学虚构 审美形式 新感性 政治功能 
陌生化理论的旅行与变异被引量:37
《江海学刊》2012年第4期205-213,239,共9页杨建刚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关系史研究"(项目号:11CZW01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项目号:20110491610)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范畴"陌生化"从俄国到欧美经历了一个旅行和变异的过程。布莱希特的陌生化(间离效果)、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以及当代西方学术界的诸多理论和范畴都直接源自于对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的吸收、借鉴和改造...
关键词:陌生化 间离效果 新感性 理论旅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