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加者

作品数:73被引量:70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姜德鑫张明李忠诚石锋孙振江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暨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犯罪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传销型集资犯罪中不同人员的区别定性
《人民司法》2023年第4期76-80,共5页董启海 李艳行 
自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设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以来,传销型集资犯罪行为人应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抑或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直存在争议,但鲜有人提出对同一传销组织中不同类型的人员应区别定性。然而同一传销组织...
关键词:集资诈骗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积极参加者 主观恶性 犯罪行为人 数罪并罚 集资犯罪 
办理涉黑犯罪案件的几个疑难问题剖析
《检察调研与指导》2019年第6期97-99,共3页李晓宝 龚晓梅 
一、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成立时间的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由犯罪团伙、犯罪集团逐步发展而来,在性质转变上往往没有明显的时间节点。因此,对其成立时间的认定一直是司法办案实践中的难点。根据2015年《全国部分法院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积极参加者 领导者 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涉黑犯罪 问题剖析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主体辨析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43-48,共6页黄文忠 郭小亮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成员可分为四类,即组织者、领导者、积极参加者和其他参加者、骨干成员。为准确惩治涉黑犯罪,实现罪责刑相适应,需要对涉黑犯罪的各类成员予以合理界定。司法实践中,要准确区分组织者与领导者,可从...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组织者与领导者 骨干成员 积极参加者 参加者 
黑社会性质组织一般参加者的界定
《人民司法》2019年第14期8-10,11,共4页陈峰 蒲金军 
【裁判要旨】按照行为人在犯罪组织中的行为、地位和作用,可以将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划分为组织、领导者,积极参加者和一般参加者三种类型:针对司法实务中较难界定的一般参加者,具体可以从行为人是否举办过入会仪式或具有组织统一的符号...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组织 积极参加者 界定 违法犯罪活动 行为人 犯罪组织 组织成员 司法实务 
论我国聚众犯罪中的“积极参加者”被引量:1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95-98,共4页詹奇玮 
积极参加者作为我国聚众犯罪的一种责任主体,在司法认定中具有重要的定罪、量刑意义。对积极参加者的界定,应从客观行为和主观心态两方面进行。从客观特征上看,可将积极参加者的行为样态划分为有效纠集他人参与聚众犯罪、在直接行为阶...
关键词:聚众犯罪 积极参加者 客观行为样态 主观特征 
利剑出鞘斩“毒瘤”
《公民与法(检察版)》2014年第3期21-23,共3页张友志 何永威 
2012年6月26日,经尉氏县检察院提起公诉,尉氏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张帅、要亮等34人涉赚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一案中的最后8名归案人员。至此,该涉黑组织中全部涉嫌犯罪的成员均得以归案,张帅、要亮二人一审分别被判处有...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组织 积极参加者 有期徒刑 提起公诉 开庭审理 人民法院 涉嫌犯罪 尉氏县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公民与法(审判版)》2013年第10期19-21,共3页夏汉清 项坤 
近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为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利益,同时也出于维护法制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从客观上对完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提出了要求。《刑法修正案(八)》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作了明确界...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犯罪认定 积极参加者 社会治安秩序 刑法修正案 人民利益 领导者 严肃性 
组织、领导传销罪的解读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291-291,共1页吴君毅 
《刑法修正案(七)》新增设了组织、领导传销罪,而如何正确适用法律的规定,不仅仅是司法实践问题,更有必要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必要的解读。本文对组织、领导传销罪的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主体范围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扩大组织、领导传销罪主体...
关键词:组织、领导传销罪 犯罪主体 积极参加者 
传销行为的犯罪化问题探析被引量:17
《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8期50-54,共5页姜德鑫 
《刑法修正案(七)》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的行为正式入罪。探明传销与直销、传销与非法传销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厘清传销与合法行为的界限。新增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侵犯的法益是市场秩序;在行为主体上,只能由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的人员...
关键词:组织 领导传销活动罪 构成要件 法条竞合 数罪并罚 积极参加者 
反恐刑事立法的几点建议被引量:1
《人民检察》2007年第10S期58-59,共2页张志德 
我国刑法对恐怖主义犯罪行为主要规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刑法修正案(三)》中。这些恐怖主义犯罪的共同特点,是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而企图实现制造社会恐怖的目的。刑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的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刑法修正案...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三)》 刑事立法 恐怖主义犯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 积极参加者 反恐 犯罪行为 恐怖组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