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探秘

作品数:78被引量:1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胡志刚庄园陶国富马晓年杨红军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学院汕头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航海作业船员心理探秘
《解放军健康》2024年第1期19-19,共1页寻觅 陈春澜(图) 
舰艇环境十分特殊,船员作业环境特点与陆地作业不同,这就必然对船员机体状态及心理产生相应影响。特别是舰艇内部生活条件有限、用水困难,舱室狭小、高温高湿,且存在有害气体、噪声、振动、颠簸摇摆等干扰因素,严重影响船员生理免疫机制...
关键词:心理卫生工作 体力消耗 机体状态 高温高湿 有害气体 心理压力 干扰因素 睡眠不足 
重拾童年叙事的寻根冲动鲁迅散文——《我的第一个师父》创作心理探秘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2年第4期1-21,共21页谭桂林 
散文所写龙和尚庄严地做法事、平常可也不念经、娶妻生子、父业子承这四个特点都与日本真宗宗风极其相似;寄名、受戒、解结等佛事的描写乃是作者自身的生命记忆。正因为是生命记忆,内含着鲁迅后来评价佛教文化的一些悠远的心理元素;鲁...
关键词:鲁迅 《我的第一个师父》 童年叙事 慈和人格 
美国非裔文学种族越界心理探秘被引量:2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6期125-130,共6页庞好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非裔美国小说主题研究”(21FWWB017);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切斯特·海姆斯黑人侦探小说叙事模式研究”(16JK1817)。
美国非裔文学所描写的种族越界心理主要涉及黑白混血儿和白人在种族越界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种族越界者通常会成为被黑人和白人两个种族都排斥的"他者"。出于对白人生活的向往,白肤混血儿故意隐瞒自己的血统,否定自我,逃避种族主义的...
关键词:美国非裔文学 种族越界 心理探秘 
是寄人篱下,还是别有其他?--林黛玉初进贾府心理探秘
《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37期58-59,共2页亓庆国 
有部分教师认为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反映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思想。细读《红楼梦》,我们发现,这种寄人篱下的思想产生在第十四回林如海去世林黛玉再次走进贾府之后。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这是林黛玉初次走进贾府...
关键词:寄人篱下 不同 常读常新 
狗狗的心理探秘
《大自然探索》2018年第11期58-63,共6页林声 
狗狗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但我们对狗狗了解多少呢?它们都在想些什么?科学家对此做了一些研究。狗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因为它们拥有的能力可满足人类的多种需求。在与人类共同的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被驯养驯化,一些狼最终变成了人...
关键词:人类健康 大脑额叶 追逐者 神经通路 语言能力 心智能力 
过度宠爱动物的心理探秘
《女性天地》2018年第5期21-22,共2页马志国 
现在,很多家庭部有“特殊成员”,那就是宠物。饲养宠物能增添许多乐趣,也能使生活过得更充实。可是,你是否想过,宠物有时候也会成为“第_二者”,干扰家庭生活甚至婚恋关系。
关键词:心理 动物 过度 家庭生活 婚恋关系 宠物 
“吃瓜群众”心理探秘
《大众健康》2017年第3期70-71,共2页付厚智 
最近“吃瓜群众”一下成为了流行词。虽充满玩笑意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见到过很多“吃瓜、围观”现象,甚至我们自己也曾经如此。为什么会这样?人们为什么会对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充满兴趣?哪怕是在自己已经知道“吃瓜、...
关键词:保健法 医学心理学 心理卫生 心理健康 
百岁寿星心理探秘
《科学养生》2016年第2期27-28,共2页于滨力 
2015年上海"十大寿星"近期揭晓,家住浦东崂山五村的116岁的李素清老人再度蝉联"第一人瑞"。据统计,如今上海市沪籍百岁老人共计有1631人,每10万人口中拥有百岁老人11.3人。按照国际共识,称得上长寿地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每10万...
关键词:寿星 心理 长寿地区 上海市 老人 人口 标准 
走进幼儿园的画世界——儿童画心理探秘
《家庭教育(幼儿版)》2015年第8期6-8,共3页吕耀坚 
孩子们喜欢用五颜六色的画笔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可是不一定每个孩子的“绘画语言”都能被成人理解。有的孩子画了半天,一看,却像是打翻了一堆颜料瓶;有的孩子琢磨许久,就在纸上画出两三根线条;有的孩子可以准确地画出事物的轮廓...
关键词:世界 儿童画 幼儿园 心理 绘画语言 孩子 画笔 
女性地下性工作者的心理探秘被引量:2
《中国性科学》2015年第6期112-114,共3页彭成 黄小龙 马晓年 
娼妓这个行业似乎从来没有真正消失过。虽然在道德上,我们反对娼妓,但是在基本权益上,我们理应尊重性工作者。如果要帮助地下性工作者这个群体,就必须要了解他们的内心,这样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帮助措施。
关键词:性心理 地下性工作者 性伦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