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评价

作品数:178被引量:901H指数:1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于冲沈志民张红昌郭小亮董玉庭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生成式人工智能侵犯个人信息的刑法评价
《法制与经济》2024年第5期1-9,共9页于冲 朱亮宇 
无论是早期基于规则的算法,还是目前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依赖数据的高质量供给。生成式人工智能既可以通过网络爬虫等自动化脚本在网页中抓取数据,也可以在与用户的交互中获取数据,因此容易导致数据泄...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知情同意 已公开的个人信息 
“假立功”案件中本犯的刑法评价
《中国检察官》2024年第14期72-74,共3页方凡 朱晓芹 偰锦良 
“假立功”案件中,本犯以贿买等手段教唆司法工作人员伪造证据,在尚未达到受贿罪立案追诉标准之下,司法工作人员构成徇私枉法罪(正犯),“假立功”本犯构成徇私枉法罪的教唆共犯。同时,“假立功”本犯指使他人就“提供虚假证明营造具有...
关键词:假立功 妨害作证 社会危害性 想象竞合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评价的三个维度
《人民检察》2024年第12期53-56,共4页张伟珂 周晓为 
在办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时,刑法第143条侧重于食品安全的结果性评价,刑法第144条侧重于食品安全的过程性评价,生产、销售检测合格的产品也可能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刑法第140条侧重于食品的安全性与使用性能的多重评价,刑法...
关键词:食品安全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刑法评价 
关于假冒注册商标罪之犯罪数额认定标准的反思与重构——以近5年430份假冒注册商标罪裁判文书为样本
《人民司法》2024年第13期15-19,共5页陈琳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犯罪数额认定标准需要遵循“实际销售价格一标价或者已查清的实际销售平均价一按市场中间价格”三重顺序,但该方式不仅造成司法实践中罪责刑不相适应、合法不合理等问题,挫伤司法公信力,更...
关键词:假冒注册商标罪 犯罪数额 裁判文书 犯罪行为 知识产权保护 刑法评价 司法公信力 中间价 
财产权利不当行使的刑法评价
《东岳论丛》2024年第4期165-174,共10页吕小红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法秩序统一视野下财产犯罪保护法益研究"(项目编号:2023ZFX002);上海政法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3XQN10)。
评价财产权利不当行使的关键,在于合理评价其中的“权利性”因素。将“权利性”还原为实行行为、财产损失、非法占有目的或违法性阻却事由之单一维度的评价进路,忽视了“权利性”的丰富内涵和不同犯罪类型的差异。根据“权利性”因素和...
关键词:权利行使 财产犯罪 财产法益 刑法评价 法秩序统一 
被害人承诺语境下专断医疗行为的刑法评价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李学良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法人数据刑民一体化保护研究”(2022SJYB0174);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直播节目中未成年打赏行为的法律效果研究”(2023B11)。
被害人承诺被认为是一项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在医疗行为中患者的知情同意承担了这一角色,阻断了正当医疗行为的违法性。但专断医疗行为是未履行或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在没有取得患者有效同意的情况下实施的治疗行为,该行为不具有适法性...
关键词:专断医疗行为 刑法评价 知情同意 被害人承诺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中“掐卡”行为刑法评价
《法律方法》2023年第4期440-451,共12页周道平 
将帮助者出租、出售银行卡后,另起犯意的“掐卡”的行为,评价为财产犯罪,具有合理性。由于事后“掐卡”行为侵害了银行卡使用人的存款债权,事后“掐卡”行为应当评价为盗窃罪。事后“掐卡”行为侵害的存款债权,并非共同犯罪所得,相较于...
关键词:“掐卡” 帮信罪 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网络盗刷的刑法评价
《数字法治》2023年第6期89-102,共14页江溯 
随着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普及,在我国实践中出现了各种盗刷行为。在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上,对于类型多样的盗刷行为,存在“一盗到底”和分而论之两种处理方案。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标准不在于是否存在欺骗行为,而在于行为人是违反被害人的...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盗刷 支付业务 理财业务 信贷业务 
网络“聚量性”侮辱诽谤行为的刑法评价
《法学文摘》2023年第4期14-15,共2页于冲 
网络悔辱谤行为较之传统悔辱、诽谤行为的危害性更大,针对新型聚量性网络侮辱谤案件所产生的聚众效应、溢出效应和网暴效应,应当重新审视侮辱罪、诽谤罪的规范内涵。一、网络悔辱啡谤“聚量性”的规范解构(一)网络侮辱谤“聚量”的实质...
关键词:危害后果 侮辱罪 诽谤罪 社会秩序 法益 刑法评价 人格权 溢出效应 
间接违法性认识的刑法评价
《东岳论丛》2023年第10期182-190,共9页朱奇伟 
2021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经济刑法中违法阻却事由及其运用规则研究”(项目编号:2021EFX005)。
将间接的违法性认识等同于确定的违法性认识的立场,忽视了违法性认识和犯罪故意在构造和认定逻辑上的不同.间接违法性认识应当属于违法性认识错误的一种类型,但不能直接阻却责任.在区分违法性认识错误本体和违法性认识错误效果的基础上...
关键词:对不法存疑 间接违法性认识 间接故意 可避免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