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义

作品数:14被引量: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徐山刘金荣郭洪丹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四川大学宁夏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文化产业》《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作家》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浅析“乙”字的词义及其发展
《文化产业》2019年第21期11-14,共4页李美澄 
"乙"字在我们汉字的演化发展中出现极早,并且很早便有了假借义。在语义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其本义已经逐渐消失,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意义便是其作为干支的假借义和由此引申出的"第二"的意义。在后世发展过程中,"乙"的本义"屈曲生长貌"以...
关键词:本义 假借义 形体义 
释“斿”被引量:1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34-35,共2页徐山 
"斿"字的甲骨文形体,义为幼孩手执旗状。"斿"一词在发生层面上的本义域的构成为:幼孩手执有下垂飘带[义素(1)]的旌旗游玩[义素(2)]。"遊"字是"斿"的"游玩"义的增形孳乳字。
关键词:古文字  形体义 旅遊 考释 
释“侯”
《中原文物》2011年第4期51-52,72,共3页徐山 
"侯"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从厂从矢"的会意字,其形体义为人执箭位于垂直陡峭的崖壁之状。"侯"一词完整的发生背景为:处于边境的方侯,拥有武器,从事伺望任务;而"侯"一词本义域的构成则可重构为:方侯[义素(1)]执箭位于垂直陡峭的崖壁上伺望[...
关键词:古文字  形体义 本义域 考释 
论汉字字义分类
《作家》2010年第2期127-128,共2页陈智强 刘金荣 
本文试就汉字字义与词义的区别以及字义的类型作了一些尝试性研究,将汉字的字义分为形体义、字词义、字语素义和字零义四个大类。
关键词:字义 形体义 字词义 字语素义 字零义 
释“教”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9年第6期149-150,共2页郭洪丹 
本文从“教”的结构、形体意义、同源词等方面,考释了许慎《说文·教部》中的“教”字,旨在修正《说文解字》中关于“教”字解释的不当之处,从而进一步地补充、说明其解释。
关键词:“教” 六书 形体义 同源词 
释“丕”
《焦作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32-33,共2页徐山 
文章分析了“丕”字的古文字形体。“丕”字的造字方式是指事字,其形体是在“不”的树根状形体中间加上一短横。该一短横为指事作用,表示根部所在。“丕”是“不”的同源分化字。“丕”字产生的动因,是由于“不”从树根本义引申出“大”...
关键词:古文字   形体义 考释 
释“喜”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87-87,共1页徐山 
分析了“喜”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为上“”下“口”的上下结构。“喜”字为会意字,其形体表示人们在面对具有浓烈喜庆色彩的鼓时发出欢乐的呼喊声。“喜”一词的上古音本身即为人们在欢乐时发出的愉悦赞美之声。
关键词:古文字  形体义 表现方式 考释 
释“交”
《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73-74,共2页徐山 
“交”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人的正面形。“交”一词的发生和燎祭文化相关,“交”一词的本义当为:在燎祭仪式的焚人活动中充当被焚之人,并成为进行祭祀的人和祭祀对象的上天之间起交通作用的中介。
关键词:古文字  形体义 燎祭 考释 
释“去”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3期8-9,共2页徐山 
分析“去”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上“大”下“口”的会意字。“去”一词的本义为“离去”义,而“去”的甲骨文形体上方部件“大”为一人,表示正在离去,而下方部件“口”则为另一人之口,表示另一人对离去之人正在说送别之言。《说文》“去...
关键词:古文字  形体义 表现方式 考释 
释“刚”被引量:1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72-73,共2页徐山 
“刚”字的甲骨文形体 ,其繁形从网从刀从牛 ,会用网和刀捕杀牛之意。在词的发生层面上 ,“刚”字的本义域构成为 :用工具捕杀 [义素 ( 1 ) ]性情刚烈倔强的 [义素 ( 2 ) ]公牛 [义素 ( 3) ]。“刚”的词义系统的形容词系列 ,应以“刚...
关键词:古文字  形体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