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句格式

作品数:18被引量:3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宋晖池毓焕朱岩徐阳春陈晨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语言研究》《语文建设》《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哪里是A,而是B”复句格式浅析
《文学教育》2019年第19期162-164,共3页张婷婷 
文章运用邢福义老师的"小三角"理论[1],从语表、语里和语用三个层面对复句"哪里是A,而是B"进行探讨。语表形式上,"哪里是A,而是B"前者表示否定意义,后者表示肯定,以及A、B在词性上有对称与不对称两种情况。语里内容上,A、B在语义上"同...
关键词:语表形式 词性 语里内容 信赖程度 语用价值 
主观视点与实证方法
《文学教育》2018年第14期4-7,共4页王耿 
一.语用心理的探究:"主观视点"举隅 "主观视点"这一术语最早见于邢福义先生1991年发表在《中国语文》的《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的反制约》一文.此文指出,"在具有二重性的复句语义关系里,客观实际是基础,提供构成语义关系的素材...
关键词:主观视点 语义关系 复句格式 实证 《中国语文》 语用心理 客观实际 邢福义 
“主观视点”论——邢福义先生最具理论色彩的语法理论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11-17,共7页邓天玉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语法‘普一方’比较研究"(11JJD740017)
李宇明先生曾提出"主观视点"论是邢福义先生最具理论色彩的语法理论。"主观视点"论最早见于邢先生的《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邢先生认为,复句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既反映客观实际,又反映主观视点。客观实际和主观视点...
关键词:主观视点 客观实际 复句格式 语义关系 从众观 
“也”字在复句格式中的语义贡献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34-37,共4页陈鸿瑶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2YJC740004);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2B72)
在并列复句中,"也"字的意义也并不只是"类同"那么简单;在转折复句中,只有说话人认为前后分句间有条件关系时,"也"的意义才表"类同",但"也"的意义并不作用于前后分句,而是作用于说话人预设和复句意义内容之间,这是因为,条件关系是说话人...
关键词: 搭配 复句格式 语义贡献 认知视角 
常见文言复句格式例说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0年第4期45-46,共2页毛桂琴 
文言文也有单句和复句的区别。文言复句和现代汉语的复句在分句的逻辑事理关系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关联词语的使用上却有很大的差异。文言复句是文言句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记住文言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使用习惯及其翻译特点,对于阅读文言...
关键词:文言文试题 复句格式 关联词语 现代汉语 文言句式 翻译特点 使用习惯 高考 
现代汉语中的“与其p,宁可q”复句格式刍议被引量:6
《语言与翻译》2009年第1期36-39,共4页宋晖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之一(吉教科文合字[2007]第487号).
"与其p,宁可q"格式主要表达推断中止和承前忍让的逻辑语义关系。文章从语篇衔接的角度,论证了"宁可q"对"与其p"的改变主要是转移和避免。
关键词:推断中止 承前忍让 转移 避免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点巡礼 国家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第2期2-2,共1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已形成现代汉语、汉语史和汉语应用3个稳定的、相辅相成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国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 现代汉语 汉语史 教育研究中心 句法结构 复句格式 汉语语料库 邢福义 
也谈复句格式和复句语义的关系——评析《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的两个关键表述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8期332-333,共2页徐阳春 
本文针对邢福义先生《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两个带有关键性的表述 ,即“在对复句格式的选用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观视点”和“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提出不同意见 ,认为其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在复句语义关系的...
关键词:复句格式 复句语义 反制约 主观视点 
复句格式和分句间逻辑、语义关系的对应与不对应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87-91,共5页朱岩 
复句格式与分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存在着对应与不对应现象 ,其根源是复句的分句间纠缠着语义关系、逻辑关系及一些语用关系。本文试对某些对应和不对应的现象提出解释。
关键词:复句格式 分句 对应 不对应 逻辑关系 语义关系 语法 
总结过去 放眼未来——《汉语复句研究》读后
《汉语学习》2001年第5期77-80,共4页李剑锋 
关键词:复句格式 语义关系 汉语复句 复句语义 读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