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作品数:48被引量:1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何李新康倩茹陈春波范文静赵阳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绵阳师范学院上海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艺术科技》《唐山文学》《大众电影》《视听》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电影符号视域下浅析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喜剧世界(中旬刊)》2024年第2期44-46,共3页孙熙惠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作为华语影坛中史诗级作品,自20个世纪90年代上映至今,依然为观众所热爱,经久不衰。而电影中画框式构图、自然光运用、固定镜头和道具等视听语言的运用,彰显着杨德昌导演的作品一贯追求的纪实性纪录片式美学风格...
关键词:符号学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电影艺术 
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到《阳光普照》——现实主义华语青春犯罪电影主题探讨
《喜剧世界(上)》2022年第7期75-78,共4页王诗旖 
华语电影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卓著的成绩,新电影运动兴起之后的导演们对社会问题不断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影像语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应运而生,在海内外均产生了不凡的影响力。“青春”逐渐成为了现当代华语电影的标...
关键词:青春电影 现实主义电影 青年亚文化 杨德昌 钟孟宏 
灿烂青春之挽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主题浅析
《时代人物》2022年第13期19-21,共3页姜英杰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导演极具代表性的史诗之作。它以一起少年情杀案为主线,生动地还原了解放战争结束后台湾的社会环境与压抑氛围,具有一种冷静且克制的张力。本文从社会环境与青春追忆两个角度阐释这部影片的主题深意,探...
关键词:杨德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身份认同 社会 
时代裹挟下的命运悲歌: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冷静技法与理想主义的消亡
《艺术科技》2021年第20期75-77,共3页孙颖 
1991年,被称为“台湾社会的手术刀”的大师级导演杨德昌创作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进入大众视野,此时正值台湾25年政治戒严的结束时期。影片运用高超而冷静的电影技法如符号化表意、间离效果的打造以及其他一系列关于镜头调度和环境...
关键词:符号 间离效果 冷静技法 理想主义 
创作谈:文学,此心安处是吾乡
《都市》2020年第10期49-49,共1页冯泽 
闲时我喜欢看电影,当看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后,被震撼到了,于是自己也想尝试写一个类似主题的故事。《阳光灿烂的日子》着重表现马小军经历青春的洗礼,省略他最后如何变成了和大家一样灰色的人。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创作谈 
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看“眷村”外省人的身份认同焦虑
《视听》2019年第10期114-115,共2页李佳艳 
杨德昌在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对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历史进行了客观记录。在影片中我们能够了解“眷村文化“”外省人”与“本省人”的冲突和大半个中国的方言,以及在当时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与时代狭路相逢,人在现实面前的...
关键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外省人 身份认同 身份构建 
从沉迷到惊醒:《一一》后现代创作美学与接受审美之探
《电影评介》2019年第12期37-40,共4页胡丁文 
1981年春,杨德昌回到台湾,开始了他的电影工作。先后拍摄了《光阴的故事》《指望》《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展现了30年以来台湾社会的面貌。创建独立制片公司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应运而生,之后的《独立时代》《...
关键词:杨德昌 《一一》 《恐怖分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基本色调 独立制片 
杨德昌的儒者观——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为例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8年第9期131-133,共3页张晔 
杨德昌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反映了他对"社会杀人"的不满并以儒者的立场对此批判——社会让理想主义青年死亡,环境让父子身份错位。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舍身取义"中的矛盾——杀人的刀,究竟应刺向哪里?"功利"的社会是儒家"现世"的体...
关键词:杨德昌 台湾新电影 儒者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传播学视野下的视听符号研究——浅析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符号传播
《科技传播》2018年第14期60-61,共2页赵蒨 李珂 
符号是传播的要素,在人类的社会传播中,符号的应用十分广泛,同样,符号学在影视创作中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影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综合的艺术形态,它指在利用光线、色彩、声音、构图等符号语言将传播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传递给受众。文...
关键词:传播学 意义 符号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成长的伤痛被引量:1
《电影文学》2017年第20期69-71,共3页康洁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继"都市三部曲"后完成的一次历史批判,影片借由一场真实的少年情杀事件,牵涉出一段禁忌的时代记忆,还原压抑的时代氛围与焦虑的个体生存状态,展现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意识。杨德昌在这部影片...
关键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台湾地区 青年 成长 伤痛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