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

作品数:831被引量:367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倪正芳杨莉李静屠国元梁桂平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拜伦式女英雄:对“女性神话”的颠覆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146-154,206,共10页李增 刘婉竹 
拜伦以美狄亚为原型塑造了“拜伦式女英雄”,她们体现了一种以“前理性”情感为纽带维系群体关系,并遵循“集体良心”行使“复仇性正义”的女英雄伦理。拜伦对“女英雄”的塑造展现出他对婚姻本质、家庭模式与文明社会中所宣扬的“法律...
关键词:女英雄 美狄亚 拜伦式女英雄 女性神话 
阿尔卑斯山的雪及其他
《作家》2025年第2期28-39,共12页郭雪波 
西庸的囚徒我的头发已灰白,但不是因年迈,也不是像某些人那样骤感忧惶一夜之间变得白发斑斑;我的肢体已佝偻,但不是因劳累,漫无尽头的歇息耗尽了活力,是地牢的囚居把它摧毁。(拜伦《西庸的囚徒》)我在青少年时期崇拜普希金、拜伦,想当...
关键词:普希金 拜伦 一点印象 阿尔卑斯山 囚徒 青少年时期 
《萨沙挽歌》中的离殇与自我拯救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5年第2期76-80,共5页陈明安 
湖北科技学院校级教研项目“人文关怀视域下浪漫主义诗歌教学研究--以《萨沙挽歌》为例”(2022-XC-006)。
《萨沙挽歌》是一首具有鲜明自传色彩的诗歌,作者拜伦通过该诗表达了对恋人萨沙离世的深切伤痛,但从诗中还可知晓其终究从伤痛中自拔出来,实现了自我拯救。文章透过人文关怀视角,研究诗中蕴含的自我拯救方法。研究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建...
关键词:拜伦 挽歌 《萨沙挽歌》 离殇 自我拯救 
大于诗歌的诗人——纪念拜伦逝世两百周年
《外国文学》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丁宏为 
本文为纪念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逝世两百周年而作,旨在从多个角度观察他作为诗人也作为个人所展现的多彩人格,并试图理解这位英国诗人何以把自己认同为所谓的“世界公民”,或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显得既大于诗歌,又大于生活。文章局部所借...
关键词:拜伦 世界公民 终极关怀 
拜伦与时代精神
《外国文学》2024年第6期13-26,共14页朱玉 
本文选取哈兹利特、伍尔夫和当代拜伦研究者麦克甘所代表的三个时间节点,回顾了拜伦与不同时代精神的关系,考察拜伦如何反映或反抗时代精神,乃至超越时代调性。第一部分与哈兹利特的观点即“拜伦迎合时代精神”展开对话,论证拜伦并未屈...
关键词:拜伦 时代精神 语言 
发热病与拜伦诗歌中的颓废主义
《外国文学》2024年第6期27-37,共11页袁霜霜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身体诗学视域下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医学关系研究”(24NDQN088YB)。
拜伦是“积极浪漫派”的代表诗人,但其诗歌中却存在着颓废主义色彩。拜伦患有间歇性发烧的疾病,当代医学研究者认为其原因是感染疟疾,他的发热病深刻影响了颓废面相的形成。挥之不去的发烧刺激诗人产生身体焦虑,也激起了生命冲动,使其...
关键词:发热 拜伦 疟疾 颓废主义 身体 
唐璜形象流变考:一个浪荡子的前世今生
《临沂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63-74,共12页杨利亭 
唐璜故事自问世以来,便一直受到世人关注。相应地,唐璜形象也早已超越了某一特定语境而成为人类审视自身生命欲望、行为动机和心灵诉求的集体无意识。唐璜是人类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原型,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神话与传说,作为人类意志的象征...
关键词:唐璜原型 被迫忏悔的唐璜 喜剧版唐璜 “唐璜热” 拜伦式唐璜 理想者唐璜 亦正亦邪的唐璜 
英国诗人拜伦在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形象演变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106-112,共7页陈永琳 王潇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形象在中国先后经历晚清民初革命思潮、个体本位启蒙思潮、群体本位左翼思潮等阶段,显现出“豪侠”“摩罗”“浪漫战士”的鲜明形象意涵。从“豪侠”拜伦之重侠义内涵的形象特质征用,到“摩罗”拜伦之情感主体性...
关键词:拜伦 豪侠 摩罗 浪漫战士 多维形象 
他,可以看见春天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下半月)》2024年第7期120-121,共2页丁彩娟 
“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她!”这是英国诗人拜伦,为街道乞讨的盲人写下的一句话,激起了行色匆匆的人们对这位盲人的关注和同情。在遇到小博之后,我经常会想起这个故事,并在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让他看到春天。
关键词:英国诗人 春天来了 拜伦 盲人 故事 看不见 
孔教圣地与神秘异域——拜伦的“中国印象”
《东方丛刊》2024年第1期136-153,共18页倪正芳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拜伦诗剧研究”(项目编号:18YA242)的阶段性成果
拜伦的中国观与17、18世纪处在“中国热”时的欧洲中国观相比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在他的笔下,中国基本上还保持着正面的形象,有孔子学说教化下高尚的道德,有以茶叶、瓷器等为代表的优雅的文明;既具有遥远异域性和虚拟想象性特点,还具有...
关键词:拜伦 中国观 正面形象 文学盲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