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精神

作品数:137被引量:6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翼星王小青易琴叶隽王丽丽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阳工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胡軍:在興趣與學術之間
《中国文化》2022年第2期327-332,共6页北大學生記者 
一個人如何能夠將書法、音樂、象棋、體育運動等興趣與學術研究集於一身,且樣樣在行?如何從平凡的貧寒子弟成長爲學識淵博的北大敎授?如何在紛繁多變的時代裏解讀蔡元培思想,把握北大精神?在興趣與學術之間,胡軍老師有太多的故事,也有...
关键词:蔡元培 北大精神 象棋 學術 
心系中华,担当使命,传承北大精神——肩负家国、追求卓越的开封市东信学校
《中学生数理化(高一使用)》2022年第7期F0002-F0002,F0003,F0004,共3页
开封市东信学校,原为开封北大培文东信学校,是北京大学旗下北大培文教育文化产业集团与河南省东信建设集团共同打造的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以创“中国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为办学目标的高品质、国际化、全龄段、全日...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 办学目标 报告厅 一所 顺河回族区 信息中心 阅览室 图书馆 
蔡元培与北大精神
《半月选读》2022年第7期28-29,共2页娄岙菲 
提起蔡元培,人们耳熟能详的恐怕便是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那段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新旧各派汇聚于“兼容并包”的理念之下,许多青年学子也因受到“蔡先生”和“北大精神”的感召,竞相投考。
关键词:北大精神 蔡元培 北京大学校长 兼容并包 青年学子 五四新文化运动 
南高—东大“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的另一种声音
《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4期105-107,共3页付建舟 
学界通常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发源于北京大学。"北大校格"被鲁迅概括为"新的,改造运动的先锋"。"北大精神"被概括为"科学的思想与方法""民主与个体精神自由""重新估定价值的怀疑主义精神"与"兼容并包的宽容精神"。北京大学"新青年派"...
关键词:宽容精神 兼容并包 新青年派 怀疑主义 北大精神 学衡派 个体精神自由 新文化运动 
北大精神、中文系定位以及教师的职责——陈平原教授访谈录被引量:3
《社会科学论坛》2021年第1期207-218,共12页陈平原 林峥 
北京大学中文系为纪念110周年系庆,策划了中文学人系列主题专访"我与中文系",邀请若干有代表性的知名学者,与他们的弟子青年学者一辈对话,借此折射中文系的历史变迁,体现代际传承。陈平原教授的访谈录即中文学人专访的一部分,在访谈中,...
关键词:陈平原 代际传承 北大中文系 青年学者 北大精神 历史变迁 北京大学 思考和探讨 
新生活的邀请函——盘点录取通知书别具一格的大学
《高校招生(高考指导)》2020年第8期38-40,共3页戴婧娴 
牌匾“初”篇牌匾,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符号,也是文化的标志.中国的大学,将牌匾置于录取通知书上的高校不多,北京大学是其中之一.通知书赏析:北京大学的“大学堂牌匾”拆开信封,一份“牌匾式”录取通知书跃入眼帘.这份通知书有美感,有情...
关键词:京师大学堂 北大精神 家国情怀 未名湖 收藏品 录取通知书 匾额 文化符号 
试析新时代的北大精神:生成、内涵与实践
《北京教育(高教)》2020年第8期40-42,共3页于璞 庹银泽 
北大精神作为一定历史时期内北京大学教学育人、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等具体实践活动的反映,不仅体现了北大师生的风貌气质,同时也折射出时代家国的转辗变迁。从梳理北大精神的历史生成入手,对其精神内涵进行分析阐释,并就青年人如何践行...
关键词:北大精神 历史生成 精神内涵 实践要求 
你有责任保卫自己的才华
《风流一代》2020年第20期28-29,共2页熊培云 
几天前,我在北京大学参加了两个活动。一是胡适诞辰125周年的纪念会议。会议规格前所未有,国内外研究胡适的重要人物都来了。美中不足的是,会议地点选在第二体育馆的一个地下阶梯教室。校方代表在会议开始时做了简短发言,并说所谓"北大...
关键词:阶梯教室 作文大赛 全程参与 北大精神 胡适 北京大学 体育馆 
爱国与读书——读蔡元培先生三篇有感
《少年大世界(初中生)》2020年第7期40-41,共2页王泰来 
五一假期,恰逢五四青年节,阅读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我在五四运动时的回忆》《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联合会书》三篇五四名篇回望历史,感触良多。蔡先生鼓励,鞭策学生爱国。他在北大整顿校风,辞旧聘新、改革校制,一洗北大旧气,...
关键词:兼容并包 全国学生联合会 思想解放 蔡元培 北大精神 五四爱国运动 北大学生 校风 
擦亮青春的爱国底色
《国防教育》2019年第5期22-22,共1页张晓华 
我在北京大学度过了4年本科生活,如今又留在这里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在这个有着浓厚爱国底色的校园里,我深切地感受着一代代青年传承不变的北大精神。在我们的校友中,有优秀的创业者和实干家,也有深入基层奉献青春的乡村干部;有潜心科研...
关键词:底色 爱国 青春 北京大学 硕士学位 北大精神 乡村干部 深入基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