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

作品数:77被引量:2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彩萍关皓崔瑞萍张骏李建英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民俗博物馆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连环画报》《黄河之声》《传承》《新丝路(中旬)》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浅析清代云肩的形意与民俗观念——以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清代云肩为例
《北京民俗论丛》2024年第1期169-180,共12页路晓萱 
云肩是我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早在先秦时期汉民族就有着披肩的民俗。辽金时期,云肩的名称正式出现。清代是云肩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云肩形制、纹样和色彩相较于前代有了较大发展。不同的纹样结合不同的形制颜色,传达出不同的...
关键词:云肩 民俗文化 服饰 清代 
浅析清代荷包造型及纹样题材的历史语境——以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荷包为例
《北京民俗论丛》2024年第1期150-168,共19页夏琳婷 
荷包自先秦时期出现,发展至清代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备的造型及工艺体系。随着荷包工艺体系的逐渐完备,荷包的装饰性功用更为凸显,成为主要用于维系情感和礼仪制度的服饰配件。北京民俗博物馆收藏各类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荷包,种类丰富,造...
关键词:清代 荷包 纹样内涵 
北京民俗词语代际调查研究
《北京民俗论丛》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郭子琪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北京方言词汇代际变异研究”(23YCX117)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通过对85位受访者进行北京民俗词语代际调查后发现:老、中、青三代受访者对北京民俗词语的理解情况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理解情况越好。此外,三代受访者对于“生活起居与文化生活”类词汇的理解情况略优于“传统习俗与封建产物”...
关键词:北京民俗 北京方言 民俗词语 代际变异 
二十四节气祭祀礼俗文化探析——以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廿四节气文物为例
《北京民俗论丛》2024年第1期227-244,共18页褚聪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在悠久的农耕历史、发达的农学思想、细致的生活观察、丰富的人文关怀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古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和社会实践体系——古人依循节气,将一年定格到农作物生长、收藏的循环...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礼俗 祭祀 孝文化 
新媒体时代创意打开博物馆——以北京民俗博物馆线上传统文化活动为例
《北京民俗论丛》2024年第1期216-226,共11页沈艺 
北京民俗博物馆坐落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岳庙内,是北京市唯一一家国办民俗类专题博物馆,更是京城市民和各地游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近几年,在利用新媒体传播吸引受众、展示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多新的尝试,通...
关键词:新媒体 博物馆 传统文化 活化利用 
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炖牙叉儿
《养生保健指南》2024年第3期67-67,共1页樊国忠 
老北京的旗人管猪头叫“牙又儿”。清王朝垮台后,一般的旗人没有了钱粮俸米(皇家按人头份儿发给的个人生活费),手头又没有什么积蓄,当政者又不把他们当作低层封建统治者来优待,他们只有自谋生计。许多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无谋生之艺,...
关键词:封建统治者 旗人 当政者 北京民俗 生活费 清王朝 
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洋粉冻儿
《养生保健指南》2024年第1期71-71,共1页樊国忠 
过去,每到夏季,北京城内外就有不少挑担子的、推小车的卖消暑饮食。他们都打一双“冰盏”儿,并不怎么喝。大人小孩一听到“冰盏儿”声,就知道他们来了,就出去买。那冰盏儿就是上下两个小铜碗儿,拿在一个手中,中间用指头隔开,再“叮叮当...
关键词:玉皇阁 饮食 北京城 北京民俗 担子 
《北京民俗论丛》征稿
《北京民俗论丛》2023年第1期323-324,共2页
《北京民俗论丛》(以下简称《论丛》)是北京民俗博物馆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年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论丛》开设栏目丰富,主要栏目设有“各地民俗研究”“非遗文化研究”“文物文献研究”“博物馆理...
关键词:民俗博物馆 理论与实践 民俗研究 文献研究 非遗文化 专题研究 社会科学 
长命锁项饰浅谈——以北京民俗博物馆藏清代长命锁项饰为例
《北京民俗论丛》2023年第1期214-232,共19页周鼎 
长命锁是中国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项饰之一,是中国传统的吉祥饰物。它由汉代的“朱索”演变而来,历经漫长的历史浸染与演化,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制多样、工艺考究并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传统银制项饰体系。长命锁承载了不同历...
关键词:长命锁 起源 形制 纹饰 寓意 审美 
从中医药文物中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以北京民俗博物馆藏品为例
《北京民俗论丛》2023年第1期276-289,共14页王路平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她根植于华夏沃土,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发展到今天,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认可的声音。人们在赞叹中医药治病求人方法精妙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医药的文化价值。本文着眼于流传至...
关键词:中医药 文物 传统文化 基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