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观

作品数:40被引量:64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黄丹麾徐东树蒋丹刘晓陶薛富兴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清华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书法赏评》《艺术设计研究》《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儒家比德观的审美价值
《黑龙江社会科学》2025年第1期10-15,144,共7页张灵馨 
黑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基础研究支持计划“先秦儒家心性论与中华美学精神的主体性建构”(YQJH2023127)。
比德审美是中国传统审美欣赏的伦理化模式。比德来源于比兴,通过将自然物与君子道德人格相比附的方式,将自然事物纳入审美范围。这种交织着自然审美与道德审美的特殊欣赏方式,一方面赋予了自然物以道德品格,使之具有了象征意味;另一方...
关键词:儒家 比德 审美人格 审美文化 自然美 
儒家比德观影响下的中国花鸟画创作及价值思考
《美术文献》2023年第6期63-65,共3页张子涵 张传友 
儒家比德观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美学思维方式,对中国花鸟画有直接影响,尤其体现在花鸟画的“四君子”主题中。历代花鸟画家常将人格美的寓意融入花鸟画创作中,实现借物咏怀之效。文章从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体现的艺术风格入手,阐...
关键词:比德 “四君子” 人格美 文化价值 
寄意与寄身:元代隐逸山水画中比德观的语象蕴含被引量:1
《包装与设计》2022年第5期150-151,共2页承千艺 
元代隐逸山水画继承了宋代文人绘画中以物比德的表现方式,但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文人画家们不再使用南宋院体式的比德方式,转而通过富有隐喻意味的图像来寄托独立的思想旨趣和文人情怀。因此,元代隐逸山水画没有道德劝诫和对盛世繁华的歌颂...
关键词:比德观 隐逸山水画 寄意 寄身 
元代隐逸山水画中比德观的呈现
《美术教育研究》2022年第17期16-18,共3页承千艺 
元代山水画家身处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环境之中,形成了独特的隐逸观。隐逸山水画成熟于宋,发展于元,其表达了追求超脱、解放的思想,以外在事物为着眼点,抒写画家胸中情味。隐逸山水画、隐逸文化和文人内心所想息息相关。该文立足元代...
关键词:比德观 元代 隐逸山水画 
赤水竹编工艺文化中的“比德”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第3期88-93,共6页刁秋宇 
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有以竹“比德”的传统,即把竹之节、竹之韧、竹之中空、竹之清幽等自然属性与人的道德情操相比附。竹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实用价值也延伸出了竹雕、竹编、竹纸等多种技艺和物质文化产品。贵州省的赤水竹编技艺是...
关键词:赤水竹编 竹文化 “比德”观   
先秦美学“比德观”在音乐中的运用——以古琴曲《凤求凰》为例被引量:1
《黄河之声》2022年第12期71-73,共3页马潇翔 刘畅 
比德观是中国先秦时期常见的审美观,体现在音乐、绘画、诗歌等众多艺术体裁中,本文着重于明了“比德论”的含义以及在音乐中的运用。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本文中以具体的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比德审美观进行研究,使读者在对于该名词一般定义...
关键词:比德观 音乐作品 运用 《凤求凰》 
独舞《寒衣疏影》表演中比德观的运用
《美化生活》2022年第11期23-25,共3页史梦迪 
比德观是儒家重要的美学观点,儒家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道德情操,将自然物人格化将道德品格形象化。文学艺术中的“比德”最早见于《诗经》和楚辞,而在舞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比德观与舞蹈是相互联系的艺术本身也是情之深处的...
关键词:独舞 比德观 舞蹈表演 寒衣疏影 
儒家比德观在舞蹈编创中的运用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142-144,共3页连玥 
回顾整个中国古代艺术史,比德观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美学观点之一,在艺术创作中发挥指导作用的例子俯拾皆是。“梅兰竹菊松柏莲荷”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已成为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伦理符号,“寄情万物,皆以养德”,它蕴藏的儒家...
关键词:儒家 比德观 舞蹈编创 
比德观:自然的文本化及伦理符号学意蕴被引量:6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51-56,共6页祝东 田小霞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XWW002)。
比德其实就是通过隐喻修辞建立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使喻体成为本体某个方面品质的符号表征。比德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认知方法,通过人性与物性的互动,扩展了人类的意义领域。比德观的历史源自先民的巫祝文化,将自然物象神化,...
关键词:儒家 比德观 符号学 伦理 自然 隐喻 
中国传统审美观在丝巾设计中的应用——以“比德”观为例被引量:6
《艺术设计研究》2019年第4期51-55,共5页张宝华 任晟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密切,设计的潮流趋势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是构建世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比德”观...
关键词:“比德”观 中国风格 现代丝巾设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