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

作品数:73被引量:25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方冠男戴锦华黄爱华李斌张馨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小说到戏剧:后现代与田沁鑫的话剧改编——从《北京法源寺》谈起
《戏剧艺术》2024年第5期105-117,共13页朱一田 
自1999年改编萧红小说《生死场》开始,田沁鑫进行了一系列的话剧改编实践。这种实践是新世纪中国话剧探索的一股激流,代表着当代中国话剧编导的审美新趋势。与传统话剧改编相比,田沁鑫的改编力图挣脱文学原作的桎梏,强化导演在构剧中的...
关键词:田沁鑫 话剧改编 北京法源寺 后现代 
田沁鑫戏剧作品的文学改编研究——以《北京法源寺》为例
《剧作家》2024年第5期83-90,共8页段金龙 卢清杰 
2022年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清代民国河南方志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XWH261。
在田沁鑫的戏剧作品中,文学改编占据着极大的分量,而她也在改编创作中逐步奠定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北京法源寺》改编自李敖的同名小说,是田沁鑫既融汇了一贯的创作手法,又有所创新的集大成之作。如在舞台上加入的旁观者和讲述者形象,...
关键词:田沁鑫 戏剧改编 《北京法源寺》 
论《北京法源寺》编创视角下的民族自觉性
《剧影月报》2023年第4期43-45,共3页牛俊玲 
20世纪以来,话剧经道日本传入中国这百年间,经历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造就了中国话剧独具一格的发展历程。回眸历史的长河,从“五四”时期,就有关于“新剧”“旧剧”问题的讨论;到20世纪50年代焦菊隐导演在北京人艺进行了大...
关键词:北京人艺 话剧民族化 焦菊隐 黄佐临 戏剧观 《北京法源寺》 本土文化 
话剧《北京法源寺》中晚清服饰的现实意义
《西部皮革》2023年第14期142-144,共3页李一行 
话剧是一门囊括了文学、音乐、舞蹈、美学等的综合艺术。田沁鑫是中国剧坛首屈一指的女性导演,其舞美设计富含独特的东方美学思想,这一点在话剧《北京法源寺》晚清服饰的应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分析了话剧《北京法源寺》主要人物的...
关键词:演出服 晚清服饰 历史话剧 《北京法源寺》 现实意义 
从《北京法源寺》探讨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被引量:3
《四川戏剧》2022年第4期58-62,共5页李曈 
文学作品与戏剧作品都以叙事见长,同样具备引人入胜的情节、典型的性格化人物和隽永深刻的人文内涵,二者的相似之处为彼此间的相互转化提供了依据和可能。中国话剧自诞生起,就与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然而当代文学界与戏剧界却常...
关键词:文体转化 戏剧改编 舞台叙事 《北京法源寺》 
演变与“突围”——评《北京法源寺》
《台港文学选刊》2022年第2期229-232,共4页唐宝洪 
戏剧之“灵魂”,在于强调戏剧内容的深刻性、洞察力和剧情的吸引力、张力;戏剧之“韵味”,则强调戏剧表演的形式美以及音乐、舞美。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戏剧就既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核,又有美不胜收的舞台展示,从而表现出引人入胜的魅力,...
关键词:国家话剧院 戏剧表演 形式美 舞台展示 引人入胜 吸引力 洞察力 
浅析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以《洒满月光的荒原》《哥本哈根》《北京法源寺》为例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2年第1期170-172,共3页王香萍 
文艺作品无外乎批判和自省两个层次,自省是文艺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境地,它往往探究的是关乎人性的问题。《洒满月光的荒原》《哥本哈根》《北京法源寺》三部剧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以及在某种生存状态下的自省意识。但由于政治局势、...
关键词:知识分子 自省意识 《洒满月光的荒原》 《哥本哈根》 《北京法源寺》 
从文本到舞台--话剧《北京法源寺》独特的空间叙事
《戏剧之家》2021年第24期5-6,共2页贾雨凝 
本文以从文学文本搬上戏剧舞台为切入点,对比话剧《北京法源寺》与同名原著中关于“法源寺”的不同处理,从话剧中法源寺的设计、法源寺对于人物的刻画作用以及法源寺在话剧中的精神传递三方面讨论话剧《北京法源寺》在一个空间下进行叙...
关键词:空间叙事 北京法源寺 
从“标出性”浅谈话剧《北京法源寺》的人物形象塑造
《戏剧之家》2021年第9期14-15,共2页于紫涵 
话剧《北京法源寺》自首演以来,一直以其颠覆性的人物形象塑造饱受争议。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究竟如何并不在艺术学讨论范畴之内,本文更希望借助符号学中与“标出性”相关的理论浅谈《北京法源寺》中人物形象的颠覆性塑造,以及为这种塑...
关键词:标出性 《北京法源寺》 中项 
从文化逻辑看话剧《北京法源寺》的内在机理
《戏剧文学》2021年第1期44-47,共4页景俊美 
提起北京法源寺,了解台湾文化生态的人都知道,自诩为"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1]的人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叫《北京法源寺》。当下,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田沁鑫导演执导的同名话剧《北京法源寺》正...
关键词:李敖 国家大剧院 深层意蕴 内在动因 特定意义 白话文 因缘 内在机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