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之死》

作品数:25被引量:1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素英曹晓玲徐小琴周彦每徐朝晖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东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教育文汇》《现代交际》《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关东学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大与小生与死:两战期间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动物意象探析
《关东学刊》2022年第5期145-152,共8页王轶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大数据视域下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GH20108);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新常态化大学外语多维混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GJX2021D185);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双线混融’教学研究”(JLJY202123935762)。
在诗歌中被灵活运用的“意象”现已在多类文学作品中被广为使用。尤其是在以动物描写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对动物本体及其意象的深度挖掘更是理解该类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战期间,世界纷乱复杂,英国著名的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和...
关键词:两战期间 英国文学 《飞蛾之死》 《射象》 动物意象 
语篇翻译理论指导下《飞蛾之死》的中译文评析
《文学教育》2019年第28期135-137,共3页陈茹怡 
本文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通过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的散文《飞蛾之死》(The Deat h of t he Mot h)两篇中译本——陆谷孙(2001)和刘须明(2006),对比分析它们在语义对等、风格对等、读者反应对等方面的异同,探...
关键词:功能对等 飞蛾之死 读者反应对等 语篇翻译 
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赏析陆谷孙的译本《飞蛾之死》被引量:2
《海外英语》2019年第18期38-39,共2页王艳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的增加,翻译的质量和功能越来越受关注。翻译批评---翻译学的重要部分,也慢慢变得热门。因各个作者的散文风格不同,散文翻译成为了译者的一大难题,因其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把握风格,还要注意目标读者...
关键词:彼得 纽马克 翻译批评 飞蛾之死 
翻译中的符号学意义体现——以《飞蛾之死》三种译本为例
《现代交际》2019年第18期103-103,102,共2页黄建萍 
符号学将语言符号的意义划分为语用意义、指称意义、言内意义.翻译过程中对这三种意义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准确科学地传达原文的意思.选取陆谷孙、黄梅和刘须明三位译者的《飞蛾之死》译本片段,讨论符号学三种意义在实际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飞蛾之死》 符号学 译本赏析 
伍尔芙《飞蛾之死》的生态蕴涵——英国脱欧事件引发的思考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89-93,共5页洪晓丽 
《飞蛾之死》是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仅有的一篇明确以"死"为题的经典之作。以生态批评理论为视角重读原文,会发现作品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关切,而且还蕴含了对社会生态的关注及作者复杂精神世界的流露。
关键词:生态批评 自然 社会 精神 
生命之珠与空心圣徒——伍尔夫和迪拉德同名散文《飞蛾之死》生命阐释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116-121,共6页曹晓玲 
《飞蛾之死》是英国女作家伏吉尼亚·伍尔夫和美国女作家安妮·迪拉德的同名散文。伍尔夫笔下的飞蛾是"一粒纯净的生命之珠",闪烁着"奇妙而悲郁的色彩";而安妮·迪拉德眼中的飞蛾更像是一名英勇殉道的"空心圣徒",披一身"垂地的长袍"。...
关键词:《飞蛾之死》 生命之珠 空心圣徒 向死而生 向火而生 
从认知诗学看《飞蛾之死》的叙事艺术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4年第9期114-116,共3页金琳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意识流散文《飞蛾之死》描写了一只渺小的飞蛾与死神做最后顽强抗争的故事片段。文章表面上看似结构凌乱、思维跳跃,实则暗藏独特的脉络与肌理。散文中作家通过意识流动引发对生与死的深刻哲思,给予读者冲击灵魂的审...
关键词:认知诗学 意识流 《飞蛾之死》 叙事艺术 
伍尔夫《飞蛾之死》中的修辞手法阐微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120-123,共4页曹晓玲 
《飞蛾之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生命主题的散文名篇。文中,伍尔夫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在与死神的奋力抗争中所演绎出的强烈生命意识,折射出伍尔夫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独特的主题表达方式...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飞蛾之死》 修辞手法 生命主题 
弗吉尼亚·伍尔夫《飞蛾之死》的生态女性主义的解读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108-109,共2页何转红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飞蛾之死》。通过分析文中的"自然","感性"和"女权"等元素,文章撅取她去中心化的生态女性主义的整体意识和对自然、自由、尊严、权利、命运、死亡和存在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自然 感性 女权 
舞动生命:析《飞蛾之死》的主题和语言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第09X期49-50,共2页徐小琴 
西华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重点学科成果(项目编号:XZD1907-09)
《飞蛾之死》是英国小说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于1942年发表的一篇散文佳作。透过小飞蛾舞动生命,到与死神作顽强抗争,再到安然地离去的故事,作者由小见大,展开了对自然之力与生死的思考。作者并未仅停留在"小飞蛾之死...
关键词:蛾之死 英国小说家 广袤无垠 伍尔夫 艺术空间 自然力量 心理现实主义 “意识流” 小说艺术 语言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