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作品数:1624被引量:738H指数:1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刘艳杨迎平张晓宏王义杰张白桦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文教资料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呼兰河传》中的民俗风情被引量:1
《文教资料》2020年第10期32-33,共2页滕峥 滕嵘 
萧红以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描绘故乡的生存环境。通过《呼兰河传》,带着浓烈的思乡之情倾诉着对家乡的爱与思念。民俗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生存环境、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等,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民俗有很多笔墨,真实的生...
关键词:呼兰河传 物质民俗 精神民俗 
寂寞、温情与批判——从“后花园”意象看萧红《呼兰河传》情感蕴藉的复杂性
《文教资料》2020年第3期37-38,共2页李静怡 
萧红的一生充满苦难,但她的作品并非仅仅体现了悲哀的基调。本文通过《呼兰河传》中突出描述的"后花园"意象,分析萧红创作情感蕴藉的复杂性,即她对故乡人民的批判与同情,以及在荒凉寂寞中对饱含温暖与爱的"精神家园"的永久憧憬和追求。
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后花园 情感 复杂性 
能指与所指关系下《呼兰河传》中的民俗事象分析被引量:1
《文教资料》2019年第31期5-7,共3页夏淑锦 
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符号语言学‘所指—能指关系’的民俗语言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为例”(项目编号:2018BKSKYJJ24)的阶段性成果
民俗语言作为社会文化发展史上的"语言文化化石",忠实地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俗事象的深入解读能带给读者独特的文化审美体验。《呼兰河传》描写了大量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民俗,以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刻画...
关键词:《呼兰河传》 民俗事象 能指-所指 
黑土地上不合时宜的花朵——《呼兰河传》与《额尔古纳河右岸》之细较发微
《文教资料》2019年第20期11-13,共3页贺慧婷 
萧红和迟子建都是东北黑土地上开的文学花朵,创作于1941年的《呼兰河传》和2005年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两人的代表作,虽相隔半个多世纪,但依然可以看到两部作品在题材内容、叙事对象、叙事视角及审美风格上都具有时代的边缘性特色,而...
关键词:边缘性 叙述对象 叙事视角 审美风格 
《呼兰河传》中的“鬼神”世界
《文教资料》2015年第35期107-109,共3页陈铎 
《呼兰河传》涉及鬼神的笔墨可谓众多,无论是借跳大神、放河灯等民间风习,敷衍至对于鬼神的幽微探讨,还是借遮天蔽日的乌鸦、乌烟瘴气的柳条林的描写,营造出鬼气森然的氛围,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不可抑制地表现出了对鬼神书写异乎寻常...
关键词:《呼兰河传》 萧红 鬼神世界 萨满文化 
透骨的寂寞,明丽的忧伤——论《呼兰河传》时间书写中的生命意识
《文教资料》2014年第32期6-7,共2页李奕霏 
萧红一生寂寞成诗,"生"与"死"是她作品常常探讨的主题。作为她最有代表性作品之一的《呼兰河传》,其独特的时间书写也寄寓了萧红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在这部作品中,时间的审美化、普泛化和风俗化构成其时间书写的重要特点。
关键词:萧红小说 生命意识 时间 书写 
华丽的忧伤:《呼兰河传》
《文教资料》2013年第32期45-46,共2页张东海 
萧红的《呼兰河传》里有华丽的忧伤。所谓华丽,是指萧红用优美而诗化的语言描摹出一幅旖旎的呼兰河风景图;所谓忧伤,则是萧红笔下那呼兰河流域冷酷的人情以及由此冷酷人情所酿成的一幕幕痛彻心扉的悲剧。
关键词:呼兰河传 诗化 悲剧意蕴 讽刺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对女性解放的理性审视被引量:1
《文教资料》2013年第19期4-5,共2页程振兴 
在2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中,萧红以独特鲜明的文体风格和描写女性意识的深入成熟而独树一帜。对于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大多是从性别这一独特角度和其对国民性批判主题的继承上进行探讨和分析.作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运用...
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女性解放 
儿童视角下的人生观照——评萧红的《呼兰河传》被引量:1
《文教资料》2012年第27期70-72,共3页徐琳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儿童视角是她所青睐的一种叙事策略。她借助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来窥探人生百味,礼赞天地万物,从而在对生活本真的真情抒写中传达了她对于人生的独特观照。
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儿童视角 人生观照 
《呼兰河传》研究述评
《文教资料》2012年第27期73-75,共3页柴扉 
《呼兰河传》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广泛不认同到肯定其价值和不断挖掘出新的研究焦点的过程,因时代的发展,文学评论标准的变化,以及研究者视野的扩展等因素,该作品逐渐得到了较客观、全面的研究。成为了萧红研究中的一个比较成熟的领域。
关键词:思想内蕴 “女性”研究视角 地域民俗价值 对照研究 艺术风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