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中国电影

作品数:44被引量:6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袁庆丰李永东钱春莲苏涛张英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传媒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电影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化研究》《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语用学际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84-92,共9页潘汝 
1920—1927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世界影坛大放异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尼伯龙根》《大都会》都曾在当时的中国都市公映。前者融神怪与史诗为一体,受大众热捧;后者的科幻类型与未来主题,更受智识阶层的青睐。这股电影风潮,也引发...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30年代中国电影 比较电影 光影 布景 跨文化语用学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对旗袍时尚的价值塑造被引量:2
《服装设计师》2023年第11期71-77,共7页田欣 张玲 
中国传媒大学科研项目(CUC23CGJ23)阶段性成果。
20世纪30年代是旗袍时尚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目前学界有关20世纪30年代旗袍时尚的研究成果,鲜有触及电影媒介在大众传播中对旗袍时尚伦理价值的塑造问题。文章拟对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影像进行挖掘,结合报...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 中国电影 旗袍时尚 价值塑造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去戏剧化”表演观念辨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73-80,共8页厉震林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项目编号:19ZD11)之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1925年前后中国电影首次出现“去戏剧化”观念之后,20世纪30年代又再次出现。相较于首次“去戏剧化”观念,第二次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更为广泛的美学问题,引起争论的话题范畴更多,主要涉及有“体验派”与“体现派...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 中国电影表演 “去戏剧化” 观念辨析 
大萧条与左翼电影——“恐慌30年代”中国电影左转再勘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81-88,共8页丰景 刘春勇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五四新文学与晚明之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2BZW137)的阶段性成果。
大萧条“金贵银贱”风潮影响了好莱坞影片出口量,为国片复兴运动与左翼电影普及提供了可能。随着西方为摆脱危机而放弃金本位制,白银价格上涨,大萧条随之传导至中国,左翼电影中谷贱伤农、工人失业、缫丝业与棉纺织业工厂倒闭等均为经济...
关键词:大萧条 左翼电影 国片复兴运动 新兴电影 
纾解人格异化——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的社会文化功用
《艺术百家》2023年第1期143-149,170,共8页游晓光 张晓仝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中外电影交流史研究(1896—1949)”(项目编号:21CC179)阶段性成果之一。
20世纪30年代,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人格异化现象加剧。本土明星业通过提高明星的曝光率、指明明星与大众的相似性、塑造明星自觉自由的个性、渲染明星的美貌等手段,建构了明星非凡的吸引力,又通过刊发明星日记、采访、传记、...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 中国电影明星 人格异化 准亲密关系 
摩登、现代性与爱国宣导——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里的“反时尚”叙事被引量:1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2年第12期132-134,共3页刘亚玉 
202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符号学视域下民国电影的服饰研究”(2021SJA1510)研究成果。
电影自20世纪初进入中国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已成为对时尚影响最大的媒介。随着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掀起反帝浪潮,电影也肩负起宣扬民族救亡思想的责任,为了呼应“抵制日货”“反对奢靡之风”的爱国思潮,这一时期电影中出现了对时尚的大...
关键词:电影 时尚 “反时尚”叙事抗战 现代性 爱国思潮 
塑造“明星人格”: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生产--以“联华”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2年第2期149-154,共6页游晓光 张晓仝 
20世纪30年代,以联华公司为代表,中国本土的明星生产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国产影坛出现了璀璨夺目的明星群体。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此时电影生产者们充分调动各种手段塑造“明星人格”。不同的电影明星在人格上既有鲜明差异,也有显著共...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 人格危机 中国电影 明星人格 
“跨地”与“逐利”: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传播的路径与动力被引量:2
《艺术传播研究》2021年第4期96-103,共8页汪弘扬 
从商品经济的角度出发,可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将电影视为一种文化产品,将资本、原料、产地、设备、技术、劳动力、市场等电影生产要素作为影响其制造和传播的条件,在以“跨地”与“逐利”为关键词的历史观念下,对早期中国电影的传播路径...
关键词:电影传播 电影生产 中国电影史 全球化 跨文化 
唐纳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
《电影文学》2021年第11期77-81,共5页沈艾娥 
重庆市社科规划培育项目“抗战时期陪都电影期刊研究”(项目编号:2015PY54)阶段性研究成果。
唐纳积极参与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电影抗战事业:发表大量电影评论文章及欧美电影译文,打响了反击“软性电影”理论的第一枪;加入艺华、电通等影业公司,主编《抗战电影》等多部电影期刊,积极开展进步电影活动。无论是他撰写的影评,他在...
关键词:唐纳 20世纪30年代 中国电影 
失明、疯癫与毁容: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残障叙事被引量:2
《文化研究》2021年第2期316-332,共17页游长冬 
20世纪30年代,和知识范式转型相伴的是中国电影同样经历了由商业到政治的转向。回溯当时的电影,残疾形象颇有意味。本文借重西方方兴未艾的残障研究,对30年代电影中存在的失明、疯癫与毁容三种残疾形象进行文本解读,以揭示电影中残疾作...
关键词:残障 叙事装置 民族/ 国家话语 健全主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