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形态

作品数:103被引量:166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黎国韬梁志刚张国强麻国钧庹修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清末学生演剧与中国话剧诞生之关系辨正——基于对早期上海学生演剧史料的发掘及形态考察
《戏剧艺术》2024年第5期78-89,I0003,共13页黄爱华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话剧文献补遗与集成研究”(22&ZD270)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学界围绕中国话剧的开端与诞生问题,争议之声不绝。判定清末学生演剧是否标示中国话剧的诞生,关键是分析考察其是否具备较为完整的话剧艺术形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教会学校和新式学堂学生演剧史料的发掘及形态考察,可知无论...
关键词:清末学生演剧 话剧诞生 演出形态 
当代昆曲创作样态与传播新形态研究被引量:3
《戏剧文学》2024年第4期110-115,共6页李芬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戏曲评点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8ZDA252)。
近十年,昆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逐步探索自身作品的转型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和市场反响,并扩大了昆曲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了解当代昆曲的创作史和传播形态,总结昆曲艺术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昆曲自身的艺术...
关键词:昆曲美学 演出形态 当代创作 传播路径 
周贻白与20世纪中国戏曲史演出形态的建构
《艺术百家》2023年第5期83-90,共8页陈杰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欧阳予倩与新中国戏剧的构建”(项目编号:22AB220)阶段性成果之一。
周贻白是继王国维、吴梅、齐如山之后的又一位治中国戏曲史的大家。基于演出形态角度的戏曲史考察,构成了周贻白戏曲史学研究的主要特征,这种演出形态主要包括戏曲扮演和其他参与演剧形态的元素两个部分。周贻白以演出形态为视角来建构...
关键词:周贻白 演出形态 戏曲扮演 戏曲文物 场上艺术 
中戏德演:《琵琶记》德语演出形态变迁考论被引量:1
《戏剧艺术》2023年第3期168-176,共9页李霖 吕方格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昆曲经典剧目德语演出及其欧洲传播研究(1930—1937年)”(22YJC760033)的阶段性成果;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古典戏曲德译本在青传播研究(1930—1937)”(QDSKL2101083)的研究成果。
1930—1937年间德国汉学家洪涛生将其翻译的《琵琶记》多次搬上舞台,并带回欧洲。其间,德语《琵琶记》在演出形态上不断发生变化,国内外历次演出史料揭示了其从最初的“话剧”形态,一步步向“昆曲”演出形态靠拢,并最终呈现出德语念白...
关键词:昆曲 琵琶记 洪涛生 演出形态 戏曲海外传播 
破局之变:数字技术赋能戏曲演出形态转向与未来生态被引量:3
《戏剧文学》2023年第3期4-11,共8页马潇婧 
北京印刷学院创新团队项目“数字水墨动画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及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Ec202305)阶段性成果;北京印刷学院校级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Ec202212);北京印刷学院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21006);。
数字媒体时代以来,数字技术赋能使戏曲艺术创作呈现出丰富形态,也由此突破了传统戏曲剧场演出的演剧窠臼与市场化困境。尤其历经疫情三年寒冬,戏曲演出形态趋于多样化。从传统剧场演出的沉浸式多空间重塑、数字游戏的多维融合,到双演模...
关键词:数字技术 戏曲演出形态 未来演出 数字剧场 
清末民初天桥大鼓的演出形态被引量:1
《四川戏剧》2023年第3期100-104,共5页薛舒丹 
初版于1936年6月由江湖艺人创作的《江湖丛谈》一书提及了其时北京天桥大鼓的三类曲种——梅花调、梨花调和西河调以及与之对应的室内外演出场地,即戏园和大型游艺场、落子馆、露天演出场地。通过对这三类大鼓及其演出场地的考察,可以...
关键词:天桥大鼓 梅花调 梨花调 西河调 演出形态 
商河鼓子秧歌演出形态发展研究
《花溪》2023年第5期0059-0061,共3页王钰涵 
商河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植根于古老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传承,形成了一种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大型民间广场舞蹈,是当地民间文化的“活化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它不断发展、演变,体现了不同时代的风貌、民情和...
关键词:商河鼓子秧歌 演出形态 民间仪礼形态 外出演出形态 
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的重要力作——读蔡宗德著《离散、认同与融合:印度尼西亚华人表演艺术的文化语境与演出形态》被引量:1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90-97,共8页肖志丹 
蔡宗德所著的《离散、认同与融合:印度尼西亚华人表演艺术的文化语境与演出形态》一书,是其在印度尼西亚多年的田野考察期间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所撰写的关于“离散”社群音乐文化的跨境音乐民族志,作为华人“离散”音乐文化研究的典...
关键词:离散 音乐认同 海外民族志 
校园戏剧中的历史重塑与身份确认--以陕西理工大学校园戏剧活动为例被引量:1
《当代戏剧》2022年第5期32-35,共4页王文萱 
从校园戏剧表现形态研究的角度阐述戏剧在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定性内容和必然结果,不忘根本、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在迷茫中寻找主导、在创作中谋求认同、多元多变中展示力量。由于流沙性、不确定性和蓬勃生命力、原创力爆发的相互交织,进...
关键词:校园戏剧 戏剧节 创作演出形态 历史重塑 身份确认 
再议“歌舞”演“故事” 粤东五华采茶戏的当代传承及思考被引量:1
《中国戏剧》2022年第10期90-92,共3页任艳花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客家传统仪式舞蹈的人类学分析”(项目编号20KYKT08);嘉应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模因论视域下客家舞蹈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SKZ02);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粤闽赣边区汉畲文化交融下的客家礼俗音乐与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1YJA760041)阶段性研究成果。
采茶戏是在客家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闽赣粤是采茶戏的主要流传区域。在地域文化的滋养下,各地的采茶戏同中有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粤东作为采茶戏的流行地,在山区及农村一带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五华采茶戏。在从...
关键词:地方小戏 民间歌舞 艺术传承 采茶戏 生态语境 地域文化 五华 演出形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