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朴

作品数:65被引量:76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方盛良戴晓华汪春泓魏世民董学文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安庆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的“状态”论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12期47-50,共4页周小蝶 方盛良 
桐城派末期重要人物姚永朴通过其代表性文论专著《文学研究法》,对中国古代文论中零散的“状态”问题加以系统梳理和阐发,所形成的“状态”论重新界定了新的文学概念,并推演了不同历史阶段下的理论演化,从桐城派的文化视角完成了“状态...
关键词:姚永朴 状态 《文学研究法》 文论 
六尺巷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区西后街与西环城路之间,长100米,宽2米,鹅卵石铺就,因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而成,是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姚永朴《旧闻随笔》卷四“乡先辈遗事”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存 康熙年间 六尺巷 环城路 局部修复 姚永朴 长城万里 安徽省桐城市 
当传统遭遇现代: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的理论抉择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147-157,共11页潘务正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诗史典型事件的文献考辑与研究”(项目编号:18ZDA255)的阶段性成果。
《文学研究法》是姚永朴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课程设计者参照日本学者关于“文学”概念的理解,但姚永朴并未将戏曲、小说等纳入其中,而是以文章学代替之。在此著中,姚氏虽明说不以宗派相号召,但他又有强烈的乡邦文化意识,为消弭这一矛...
关键词: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北京大学 讲义 桐城派 
礼让“六尺巷”宽窄在心中
《中国民政》2024年第22期54-54,共1页曹晨冉 
10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六尺巷,坐落于桐城市西南一隅,其地名的由来,源自一个跨越时空、温暖人心的“礼让”故事。清末民初,桐城派...
关键词:姚永朴 中共中央总书记 桐城派 六尺巷 礼让 桐城市 清末民初 跨越时空 
重读六尺巷的故事
《时事(高中版)》2024年第2期34-34,共1页曹栖铭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来到六尺巷,重温了张吴礼让的典故。他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根据清代姚永朴《...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康熙年间 以和为贵 六尺巷 姚永朴 历史智慧 礼让 民生问题 
论姚永朴《文苑列传》对桐城派史的书写被引量:2
《安徽史学》2023年第4期132-140,共9页戚学民 唐铭鸿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清史《文苑传》与清代文史书写研究”(21FZSB069)的阶段性成果。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古文流派,而历时百年的清史《文苑传》纂修形成的多个过程稿,有对桐城派史的系统记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国史馆和清史馆全宗中的姚永朴所撰《文苑列传》,此传展示了姚永朴对桐城派史的纂述之功。姚永朴增立了戴...
关键词:清史《文苑传》 《文苑列传》 桐城派 姚永朴 
“六尺巷”故事的不同版本及启示
《文史博览》2023年第7期58-59,共2页陶易 
2014年底,时任中纪委书记的王岐山视察了安徽桐城市的清代古迹六尺巷,意在倡导做官先做人,为官莫与民争利。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区的西南隅,其背后有一个流传颇广的故事。据桐城派末期作家姚永朴《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书记...
关键词:姚永朴 桐城派 康熙朝 纪委书记 六尺巷 长城万里 安徽桐城 桐城县 
桐城派的思想及其文学表达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1-1,共1页汪孔丰 
桐城派的思想谱系,多元多样,复杂丰富。其中,有三条思想脉络尤为重要。一是以程朱理学为主的儒学思想,从“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到桐城派殿军“二姚一马”(姚永朴、姚永概、马其昶)皆奉程朱为圭臬,建构起桐城派思想体系的底...
关键词:桐城派 马其昶 刘大櫆 姚永朴 方东树 学术活动 姚永概 老庄思想 
适时而变,圆融通达:姚永朴文章观探析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86-91,共6页刘慧青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姚永朴《文学研究法》探要”(CXJJS20026)。
姚永朴作为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积极变革桐城派文论中不符合时代与文章发展的部分,提出了适时而变、圆融通达的文章观:一是强调“不立门户”的派别观;二是提出“诗文一道”的文体观;三是指出“骈散同源”的语体观,认为文章应奇偶并用,...
关键词:姚永朴 文章观 适时而变 圆融通达 
桐城派晚期嬗变中的通达--姚永朴《文学研究法》文章学思想被引量:1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8-13,共6页刘慧青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姚永朴《文学研究法》探要”(CXJJS20026)。
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新旧文化转型的产物。姚永朴在总结桐城派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创新,为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尊重文章学自身发展,他在《文学研究法》中提出了较为通达的文章学观点:不立宗派,骈散同源;力纠前贤空疏,关注文学本...
关键词:桐城派 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通达 文章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