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形似

作品数:225被引量:15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邓益民吴猛林木江枫李珊更多>>
相关机构: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面里生“花” 尽显巧思——王文花面塑作品展示
《科学之友》2024年第11期20-20,共1页吉彦杰(图) 
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在新绛一带,人们祭祀时就已开始用面塑来代替猪、牛、羊等牺牲,其后这种方法相沿成俗延续下来。每遇岁时节令,人们便用模仿动物、瓜果、花卉等形象的面塑来祭祀神灵,同时也以之作为人情往来的馈赠礼物。在此情境下...
关键词:岁时节令 不求形似 作品展示 史料记载 面塑 情境 民间艺术 新绛 
意象相生——李骆公写意油画中的意象营造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9-15,共7页侯鹭辉 
一、李骆公与写意油画与西方艺术的科学性与写实性的形体造型不同,中国画画家的物象刻画往往不求形似,以画传情,体现出对“意”的追求。在油画这门艺术传入中国后,中国画家仍然没有停止对画面中“意”的向往,所以在面对油画这种舶来品时...
关键词:林风眠 写意油画 艺术理想 形体造型 中西方艺术 仕女形象 表现形式 不求形似 
浅谈倪瓒山水画艺术
《书画世界》2024年第6期72-73,共2页王明雪 
倪瓒是“元四家”之一,其不同于唐宋审美标准的逸品画,有着“一江两岸”三段式的独特构图,画风疏秀苍松,笔墨简练,形成了风格鲜明、意境幽远的境界[1]。其绘画集中体现了画家的文化修养、学识与精神气质,为一代文人画的典范。其山水画...
关键词:倪瓒 山水画 自娱 逸气 不求形似 
从鸟类中读懂宋画——《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评介
《美育学刊》2024年第2期I0009-I0009,共1页奚静 
“黄徐体异”确如画史上讲的一样,是黄家画风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而徐熙一派则“识度闲放,以高雅自任”吗?宋画中频频出现的写生图,其“写生”是何意,和今天我们说的户外写生一样吗?还是和山水画一样,是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
关键词:逸笔草草 写意画 宋画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徐熙 张璪 不求形似 画论 
论元代山水画中的“逸格”精神——以倪瓒绘画为例
《小说月刊(下半月)》2023年第24期33-35,共3页曾瑞佳 
元代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一大高峰。在时代环境的特殊背景下,元代山水画绘画语言发生了巨大变革,其重要表现在于“逸格”精神在元代画家的山水画创作中更加突出,作品所展现的“逸”充满了画家对现实的感怀及自我的表达,并使得“...
关键词:元代山水画 逸格 倪瓒 不求形似 笔简形具 
画形写神 画为心声
《美术界》2023年第11期78-83,共6页曾军梅 
在绘画创作中,我对水彩、色粉人物画一直有着极高的兴趣和向往。与“不求形似,但求达意”的中国文人画相比,油画、水彩画、色粉画更强调画家的透视和造型训练,而这种基础训练离不开大量的写生积累。在艺术探索和追求上,力求有自己独立...
关键词:中国文人画 色粉画 造型训练 绘画创作 水彩画 不求形似 人物画 艺术探索 
《宝塔晨曦》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路洪明 
写生就是在观察自然中,印证我们临摹古人的物象,将二者相结合,由心中生发出自己的心象。以不求形似略带诗韵的意境来超脱自然,巧妙地将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思结合,使其笔下既有象,又有情,还包含着无限的意外之意,从而达到淡雅而新奇的画面...
关键词:不求形似 画面效果 客观物象 写生 临摹 
王志坚国画作品欣赏
《湖南教育(中旬)(B)》2022年第9期F0002-F0002,共1页雪马 
王志坚画牛,只求神似,不求形似,寥寥数笔,就画出了牛的憨态、倔劲、精神,充满着生活的情趣,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他的画里,牛与人是对等的,是和谐的,是呼应的,牛往往成为主体,人物反而只是衬托,衬托出牛的憨厚老实、任劳任怨,也折...
关键词:不求形似 艺术符号 为人处事 人生追求 当代艺术 乡土气息 任劳任怨 国画作品 
杨辉:《秦岭记》(贾平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22年第4期224-224,共1页杨辉 
《秦岭记》主体内容五十七则,皆为短制,各有其貌,各显其形,如山如水如石如雾如云如风,混作一处,便显出秦岭的奇正、虚实,博大浩瀚、横无际涯。空间有定而思绪无端。其间山川地貌、历史兴废、风土人情、人事起落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关键词:万斛泉源 不求形似 逸笔草草 奇正 水分离 如水 
众说“瘦皱漏透”
《中华奇石》2022年第5期81-87,共7页
本刊2022年第3、4期《观点》栏目刊出《“瘦皱漏透”不是相石四法,而是古代民间的画石技巧》一文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瘦皱漏透”话题在石界引起激烈讨论,关注及探索过传统赏石理论研究的学者、石友各执一词。俞莹“瘦皱漏透”其实是古...
关键词:瘦皱漏透 不求形似 形而上 标志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